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劉邦建立漢朝後,有一次在大殿上和羣臣暢談,在説到自己為何能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勝利時,他不無感慨地説,自己能夠得到天下,全憑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蕭何、韓信和張良。他説後勤保障自己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指揮百萬雄師他更不如韓信,沒有這三個人,他就不能取得天下。於是,張良、蕭何、韓信也就有了“漢初三傑”的稱號。
按理説,陳平既不是劉邦的創始團隊成員,也不是靠真槍實幹在戰場上廝殺出來的武將,劉邦封他一個侯爵也是相當不錯了。再説連劉邦一起打天下的蕭何也是一個侯爵的封號,陳平應該知足滿意了。但縱觀整個楚漢戰爭,作為劉邦謀士的陳平,雖然不是他的創始團隊之一,他是在彭城之戰後才加入劉邦團隊的。可是在進入劉邦創業團隊之後,陳平發揮了超乎尋常的作用,他建立的功勳在某些方面可以説超過了韓信。用反間計讓項羽的楚軍人心離散,逼走范增,楚軍將士相互猜忌,最終瓦解了項羽的陣營,為劉邦取得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陳平六出奇計,每一條計策都達到預想的結果,獲得了巨大收穫。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所圍,陳平以聲東擊西之策,並用紀信假扮漢王,用2000名女子麻痹項羽,終於是項羽逃出滎陽,又一次是項羽失去誅殺劉邦的機會。劉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32萬大軍難敵匈奴40萬大軍,眼看着就要被冒頓一口吃掉。千鈞一髮之時,陳平一人帶着一個美女畫卷,隻身進入匈奴大營,面見單于閼氏,一番巧言利誘,終於是漢匈握手言和,罷兵息戰。陳平僅僅靠一張利嘴就讓陷入困境的32萬大軍獲得重生,這等功勳在某種程度要比封為齊王的韓信、封為燕王的盧綰還要厲害。就連司馬遷在《史記.陳丞相本紀》也説,陳平六出奇計,每個計策都精心設計。劉邦取得天下,陳平功不可沒。
在劉邦口中,張良是運籌帷幄的最強大腦,但從整個秦末和楚漢戰爭的實際情況看來,張良除了在博浪沙收買壯士刺殺秦始皇這件事幹的驚心動魄之外,他在很多事情上並不像劉邦所説的那樣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也在很多戰役戰術上缺乏精細的謀略和計策。為什麼這樣説呢?不説別的方面,單説劉邦和張良的戰略,兩個人就截然不同。張良一心一意要恢復韓國,因為他是韓國的貴族,他的祖父輩先後給五個韓王做丞相。韓國被秦國滅了之後,張良此生的願望就是滅掉秦國,恢復韓國。而劉邦不同,雖然他在反秦時期和張良目標一致,都想盡快把秦朝推翻。但因為終極目標不一樣,所以張良先後離開過劉邦好幾次,回到韓國輔佐韓王。後來因為韓王確實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張良才回到劉邦這裏。俗話説,道不同不相為謀,劉邦和張良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另外,張良回來之後,在漢營裏所建立的功勳也微乎其微。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呢?當項伯把范增和項羽準備在鴻門宴上為難劉邦的話告知張良以報答張良的解救之恩並要帶着張良趕緊離開時,張良卻找到劉邦,與劉邦商量對策。此後,張良不離不棄陪着劉邦一起去鴻門宴面見項羽,説明事情緣由,是項羽內心起了變化,從而放棄了對劉邦的絞殺。從整個鴻門宴的表現看,項羽對樊噲的欣賞要高於對張良的欣賞。張良一方面並不是劉邦跟前的人,另外又對項羽的叔叔項伯、項梁有救命之恩,加之張良是謀殺秦始皇的義士,項羽多多少少會給張良一個面子。
從這件事情是張良在漢營比較出彩的一個表現,但作用微乎其微,其它則事情則更加表現平平,讓人看不到有甚奇異之處。在劉邦進入秦宮三天三夜盡情享樂時,張良除了苦苦勸告,並沒有別的辦法,而且他的勸告並沒有獲得成功。最後他找到樊噲,在樊噲的死拉硬拽之下才讓劉邦離開咸陽,還軍霸上。此外,項羽把劉邦留在咸陽久久不願外放時,張良無計可施,只能找當時還是項羽謀士的陳平請求援助,最終是陳平給出了方法,並在項羽跟前略施小計,才讓劉邦如願以償的去了漢中。另外,在韓信請求劉邦封“假齊王”時,偷偷踹了劉邦一腳提醒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的也是陳平而非張良,如果不是陳平這一腳,楚漢戰爭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劉邦出局。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所以在劉邦的謀士團隊裏,張良除了資格老,身份尊貴,認識劉邦時間長,影響力最大幾個特點之外,以實際出謀劃策的貢獻來看,他並沒有陳平的貢獻大。陳平雖然出身平民、資歷較淺,在反覆跳槽後才加入劉邦團隊,但在此後的實際工作中,給劉邦貢獻的計策最多,而且計計精確成功,獲得了巨大成功。從這一點上來看,陳平對劉邦的貢獻顯然是大於張良的。有人説陳平的計策太過陰毒,尤其是他的反間計和聲東擊西的計策,讓很多無辜的人枉送性命。戰爭是殘酷的,一旦發生戰爭,又怎麼能避免很多無故之人犧牲性命呢!再説,陳平白登山獻計,讓幾十萬人保住了性命,這種貢獻,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出來的。
因此來看,以陳平的功勞,劉邦不但應該把他納入“漢初三傑”之中,而且應該給他封王,這樣做完全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也對陳平來説是一個很好的交代,那他為何沒有這麼做呢?我想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第一,劉邦最先封王的那幾個人,除了韓信、盧綰之外,都是一些早期參加反秦的起義軍首領,這些人當初和劉邦一樣,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己的人馬。在項羽成為起義軍領袖之後,很快推翻了秦國,項羽做了西楚霸王,然後分封其它十八路諸侯都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但後來楚漢戰爭期間,是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所以雙方都要爭取各地諸侯的支持,建立可靠的聯盟,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來。劉邦當然要對這些諸侯王封官加爵,不然他就成了孤家寡人,只等項羽收拾他了。
第二、劉邦登基做了皇帝之後,天下還不穩定,還需要諸侯王的合作,於是他分封了八個異姓王,但這八個異姓王已經和楚漢時期的諸侯王有了天壤之別,其地盤和實力都已經被削弱得大不如以前,而且,盧綰是他自己的豐沛時期的兄弟。
第三、劉邦建立大漢後,借鑑周朝的分封制和秦國的郡縣制,然後在根據大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治制度。而且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之時,雖然名義上封了八個異姓王,但實際上,他已經開始“如欲除之,必先予之”的計劃,在暗地裏開始做着剪除異姓王的準備。只是迫於形勢,擔心大漢初立,萬一對這些諸侯分封不到位,導致他們聯合叛亂,局勢就更加不穩,才表面上對這些諸侯進行封王。最後,這八個異姓王除了大舅子長沙王吳苪外,其餘皆不得善終!韓信被宮女杖斃,彭越被砍為肉醬,英布被百姓羣毆致死,盧綰遠遁匈奴,只有張良悠哉樂哉度過餘生,陳平更獲得丞相高職。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第四、除了韓信、盧綰之外,所有的創始團隊都是侯爵,蕭何、張良、夏侯嬰、樊噲、曹參、周勃等等都是候,這些人資格比陳平老,一旦陳平封王,這些人肯定會跳出來也要求封王,這是劉邦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從劉邦臨終之前和大臣們起誓“非異姓不得封王”的盟約來看,劉邦恐怕在登基之處就在內心有了這樣的想法。登基之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剿滅諸侯異姓王這件事情上。所以陳平不會被劉邦封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5 字。

轉載請註明: 陳平相比張良,對劉邦的貢獻更大,為何劉邦立國後不封陳平為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