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3月23日電(記者丁梓懿)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組成部分,香港文化教育界人士近日表示,增強香港市民對國家的文化認同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思想基礎,是香港社會與國家發展良性互動的強大推動力,也能為香港年輕一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掃除思想障礙。
“香港文化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港人多來自中國內地,尤以來自珠江三角洲地區為多。他們把中華文化傳統帶到了香江。”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誌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説,這在民間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文學等方面得到體現。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中華文化正是每個中國人的“根”之所在。香港迴歸以後,廣大香港市民更加熱愛自己國家、認同中華民族文化。但不可否認的是,有部分市民特別是中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薄弱。劉蜀永認為,這固然與迴歸後香港政治經濟環境和國際環境變化有關,但歷史教育和國民教育成效不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糾正這一偏差,香港特區政府已有所行動。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教育局已於2018年落實將中國歷史納入初中獨立必修科,要求所有學生系統學習中國歷史。他向記者展示了專為香港學生定製的國情繫列讀本《我的家在中國》。這本書全方位展示祖國的山川湖海、傳統節日、民族文化、城市發展等情況,圖文並茂,可讀性強。這套書籍作為教輔材料將向全港中小學派發。
為了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認識,今年4月將首次舉辦全港小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問答比賽和中學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學校年度大獎活動。
除了學校課程之外,教育局還通過姊妹學校計劃,加強香港與內地學校和師生交流,促進教學發展,建立友好情誼。“教育局會努力將交流人數提升至每年10萬人,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在中小學階段獲得一次前往內地交流的機會。”楊潤雄説,疫情過後,教育局會繼續舉辦更多元化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主題和路線,讓學生更好了解國家發展脈搏。
“香港出版界一直關心青少年國情教育。”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總裁、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説,出版界會繼續以原創與內地引進方式出版中國題材優質圖書,讓讀者系統全面認識國家歷史與文化。
事實上,香港迴歸以後,文化、教育及史學界努力實踐文化迴歸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據瞭解,香港首部地方誌《香港志》首冊已於2020年12月出版,整部書共設10個部類,涵蓋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範疇,共42冊分階段出版,預計2027年全部完成。
“香港修志有助於增強港人文化認同,這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劉蜀永説,今後不僅應該高質量修好《香港志》餘下部分,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修鄉志、村志。而他曾主編的香港第一部村志《蓮麻坑村志》,追溯村內各家族歷史,對村民尋根之旅啓發很大。
成立於2006年的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十幾年來已培養近1萬名熱愛傳統音樂和文化的青少年。他們通過學習古箏、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香港國際音樂藝術學院藝術總監、著名古箏藝術家鄒倫倫説,未來她會繼續和更多香港藝術家合作推動文化藝術教育,讓青少年通過音樂瞭解中華歷史和國家發展成就。
在香港知名專欄作家屈穎妍看來,在通過香港國安法與完善選舉制度對香港進行政治重塑後,香港還急需進行一場徹底的社會、文化與心理的重塑,喚醒香港的集體意志,她將其稱為“心的迴歸”。她建議香港應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媒體教育三個維度入手,重塑港人對國家的文化認同。
香港文教界人士普遍認為,加強愛國文化和歷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需各界大力投放資源予以支持,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教育平台。同時,這也將為香港年輕人創造更多成功機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