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秦始皇依仗的“六世餘烈”,究竟給秦國帶來了什麼?
感謝您的閲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説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萬眾矚目的《大秦帝國之天下》終於來了,然而很多小夥伴大概已經忘記了前三部的劇情。
況且雖然號稱正劇,但畢竟是歷史小説,為了劇情衝突和精彩,《大秦帝國》仍有很多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劇情。
那麼,去掉那些花裏胡哨,從秦孝公到秦莊襄王,秦始皇即位前的“六世餘烈”究竟都幹了些啥?秦國究竟在何時,才真正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和實力?
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秦孝公嬴渠梁和魏國丞相公叔痤有一段段經典對話:
秦孝公向公叔痤表達了他割地求和的願望,而剛剛還是階下囚的公叔痤馬上步步緊逼:
這簡短的幾句話,將秦孝公的不卑不亢表現得淋漓盡致,當年看得子彧熱血沸騰。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魏惠王二十六年,衞鞅入魏,勸説魏惠王稱王號,臣服齊楚(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
秦國送來的這頂“天下共主”的高帽子,使得當時已有衰象的魏惠王十分高興,從此,魏惠王“廣公宮、制丹衣”,並在當年的逢澤之會上,“乘夏車、稱夏王”,儼然就是新天子。
衞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在這之前,魏惠王召集了十二個小國朝拜周天子(從十二諸侯朝天子),玩起了“尊王攘夷”的老套路,而“攘”的對象就是秦國(以西謀秦)。
而衞鞅覺得秦國尚弱,不如認慫(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具體來説就是,借魏惠王好大喜功的特點,尊魏為王,從而將禍水東引,讓魏國去跟齊楚爭名。
秦孝公接受了這個主意,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而在逢澤之會上,除了宋、衞、鄒、魯等小國君主以外,還有一個熟悉的身影-秦國公子少宮。
不得不説,這是秦國君臣的一手妙棋然,而秦孝公遣少宮出席逢澤之會,此舉已然是向魏“稱臣”。
要知道,此時並不是電視劇中所説商鞅變法之前的弱秦,而已經是商鞅變法的第十五個年頭。
也就是説,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並不像電視劇中一般高歌猛進,成為可以和魏國爭雄河西的強國,而是繼續猥瑣發育,像宋衞等小國一樣向魏稱臣。
那麼,商鞅變法,這一震古爍今的歷史壯舉,到底給秦國帶來了什麼呢?
商鞅變法之前,秦是由一個個小封建領土所共同組成的分封制國家,秦孝公對國家實力究竟如何,其實是抓瞎的。
但商鞅變法之後,由官吏層層上報,秦孝公的辦公桌上隨時可以看到國家有多少田畝、收穫了多少糧食、有多少關税收入、有多少人丁、多少兵員,以及想知道的信息和情報;而通過政令的層層下達,理論上,秦孝公可以將國家的任何政令,傳達到任何一個帝國的臣民之中。
説白了,商鞅只是建立中央集權的的國家組織和運作方式,提高了秦國的行政效率,並不是就憑空為秦國增加了戰力和國力。
所以,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的只是一張戰國七雄的入場券,而要趕上乃至超越其他諸雄,秦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戰國初年,魏國獨霸戰國。馬陵之戰慘敗,又被秦國偷襲河西,魏惠王晚年,魏國霸權全面衰落。
而基本佔據河西的秦國,才真正躋身於大國行列,成為戰國舞台上的新貴。但比起老牌大國齊國和楚國,秦國實力還只能屈居第三。
而從秦惠王一直到秦昭王時期的戰國,都是合縱連橫的舞台。
如此反覆多次,最後大家誰也不敢片刻分心,即使去上個廁所,也會擔心被其他人所孤立。
貫穿戰國的合縱連橫,其精髓也不過如此:誰能拉到更多的盟友,而分化攻擊那個被孤立的敵人。
而這種策略之所以能成勢,得感謝張儀和公孫衍之流。
跟法家改革內政、強兵富國相比,縱橫家們更加強調外力的重要性,誇大謀略和計策的作用。
其一,多國共伐一國是家常便飯,特別是齊秦楚三大國多次遭遇多國共伐。三晉攻秦、齊韓魏伐楚、五國伐秦、五國伐齊,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裏;
其二,為了推行外交策略,縱橫家們甚至同時擔任多國國相,比如公孫衍、蘇秦;而各國國君為取得盟友避免被孤立,也經常任用他國策士擔任國相,比如忠於秦國的張儀曾任魏相,趙國樓緩曾任秦相、孟嘗君田文曾先後任秦相和魏相、秦國韓聶曾任齊相等等。
就這一點來説,齊楚秦三大國之中,齊墊底、楚中等,而秦獲大利。
齊國本來一直奉行“光榮獨立”的外交政策,憑藉強大國力,躲在合縱後面貪實惠。但宋國這塊巨大的肥肉,終讓齊愍王喪失了理智,齊國吐出了所有的積蓄,從此淪為弱國。
而秦國卻十分懂得見好就收,許其小利而得大惠的道理。秦的連橫一直都是以本國利益為核心的聯盟,而合縱連橫的間隙,秦抓住機會就猛咬一口,獲得巨大的實惠。
公元前285年-283年,五國伐齊堪稱是合縱連橫時期,乃至整個戰國時期最為精彩和複雜的一場大博弈,複雜到誰都以為自己是佈局者,誰都以為自己會是最終獲利者,這個有機會子彧再細講。
而對於秦來説,這是一次借力打力、針對齊國的有預謀的精確打擊。此役,秦雖未得地,卻成功削弱了戰國舞台上最強勁的對手-齊國。
公元前279年-277年,秦在多次打擊楚國之後,發動鄢郢之役,佔據了楚國數百年來最為富庶的根據地和發源地-江漢平原。從此,秦佔據了對楚的地利,而楚則大大削弱了。
秦不僅佔據了韓魏大片土地,控制了進軍中原的豫西通道,俯視韓魏;秦還佔據了楚國的江漢平原,大大削弱了楚國;而且,三大強國之一的齊國,也遭受了滅頂之災。
從三家分晉開始,戰國舞台上一直有着一套不成文的叢林法則:強國往往被大家一起揍趴下,而弱國往往能存活。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大國博弈之下,沒有一國實力能敵其他諸強之和,大國強大往往能讓諸國感到威脅而共滅之,而小國滅亡則往往能讓諸國感到唇亡齒寒。
魏國、齊國、楚國,戰國前三任霸主都倒在了這個叢林法則之下。
經過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兩代三人數十年的努力,秦國運用傑出的伐交手腕,終於看到了打破這個叢林法則的曙光。然而,並沒有那麼容易。
公元前288年,伊闕之戰後的第六年,魏昭王朝見趙惠文王趙何,割地請盟。
而趙國的實力決定了,趙何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
戰國初年,趙韓魏三晉聯盟,趙國跟在魏國的屁股後面一起逐鹿中原。由於地理原因,韓魏多得中原之地,而趙國卻白賺吆喝。
此後,趙國痛定思痛,轉而把目光轉向北方草原之地,在於草原部落的頻繁戰鬥中,終於悟出了一套獨孤九劍-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憑藉這套獨孤九劍,成功的收服了中山國,又攻略了林胡、何宗氏、休溷以及諸貉之地,拓地千里,收降其民,實力大增。
強大起來的趙國開始頻繁的參與中原事務。公元前300年左右,趙派出樓緩相秦、仇赫相宋,組建了秦趙宋聯盟。
而此時,接過了趙國權杖的惠文王趙何,接受了魏國送來的桂冠,在五國伐齊之後,趙國成為了山東六國新的主心骨,準備將剛剛萌芽的秦國獨霸的苗頭摁下去。
跟打地鼠似的沒完沒了,讓秦昭王很不舒服。鑑於韓魏齊楚已經被大幅削弱,秦國採取了新的對外策略-遠交近攻。
接下來的20年,秦昭王在攻打韓魏之餘,多次挑釁這個戰國新貴,想要試探趙國的真實實力。
終於,在公元前260年,秦國藉口上黨爭端,決定對戰國舞台上的最後一個對手發動決戰,這便是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精彩不僅在於戰場,更在於廟堂,有機會再細講。這裏子彧想説的是,不同於以往的合縱連橫大戰,長平之戰是秦國單獨發動舉國大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無忌攜救趙之威,率韓趙魏楚衞五國聯軍,攻至函谷關外,秦軍閉關不出。
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煖(xuan)率韓趙魏楚燕五國聯軍,繞過函谷關,攻至咸陽近郊蕞地,但遭遇呂不韋率領的秦軍主力,大敗而歸。
回顧秦始皇得以憑藉的“六世之餘烈”:
秦孝公時才剛剛拿到戰國的入場券;秦惠王連橫遊刃有餘、拓地巴蜀強國,秦國得以與齊楚並列三強;
惠王晚年和昭王初年,秦連續弱楚,秦趙齊三強並立;五國伐齊,齊國跌落,趙國又強勢崛起;昭王晚年,成功打敗了戰國舞台上的最後一個強勁對手的秦國,終於獨霸戰國。
商鞅變法:戰國入場券
公叔痤:稱臣、納貢?
秦孝公:不稱臣,不納貢!
公叔痤:再退一步,會更穩妥一些。
秦孝公:凡是都有底線。秦國窮困,無貢可納;秦人硬骨,不能折腰!
事實上,這件事確有來歷,但當年的秦國根本沒有硬氣的資格。
答案是,一個有組織的秦國。
子彧做一個形象的解釋,大家就明白了:
合縱連橫到底是個啥?
秦並不是戰國舞台上的第一個霸主,也不是唯一的霸主。
什麼是合縱連橫呢?子彧仍舊用一個故事來説明。
假如一個大學宿舍有7個人,大家實力相當,各有長處,但有一項榮譽卻最多隻能容納4人。這時候,其中1人就會串聯與他關係好的室友,而將另3人排除在外。
而被排除的3人會聯合起來,拆散拉攏原來4人中的1人,許以厚利,而將原4人組中的3人排除在外。
在這期間,戰國有兩個現象十分明顯: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現,合縱連橫只是手段,誰能憑此得到更多的實利,才是王道。
合縱連橫,秦國得到了什麼?
楚國由於國土面積廣大,實力雖強,但接壤的敵人也多。因此雖多次擔任縱約長,但一直是被揍得最慘的那一個,好在戰略縱深足夠,才沒落得齊國那般慘。
公元前312年,秦聯合韓魏與齊楚大戰,奪取楚國漢中之地,將本土和巴蜀連成一片,實力大增;
公元前294年,秦大戰韓魏聯軍,斬韓魏聯軍24萬,奪取黃河岸邊要塞伊闕、新城,從此韓魏對秦的地理優勢盡失,而秦則將中原徹底置於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因此,長達數十年的合縱連橫,刀光劍影之中,最大的獲利者是秦國。
秦昭王中期,佔據了關中、巴蜀、江漢三大平原,控制了函谷、豫西通道,而其餘兩大強國齊楚分別遭到了重大削弱,應該説此時,秦國才開始有了一點獨霸戰國的苗頭。
但多國博弈形勢下,如果沒有一點意外的狀況,那才叫意外。
長平之戰:最後一個對手
而要打破這個叢林法則,只有一個辦法,實力超然於其餘六國之上。
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是的,這樣的戰例,在這之前的戰國,即使強橫霸道如魏國,也沒有做到過。
而秦國能夠做到,只有一個原因,秦國已經打破了保持戰國平衡的叢林法則,實力超然於六國之上。
換句話説,直到打垮了最後一個對手趙國,秦國才真正具備了一統華夏的實力和資本。
子彧説
大家都以為,戰國後期山東六國蠅營狗苟,坐以待斃。但事實上,即使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仍未放棄掙扎。
但這兩次戰役反而説明,秦強眾弱之勢已成,六國已無力迴天。
此後,統一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