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小神童”,2、3歲就開始識字,4、5歲就識字過千,評論中有人誇家長教導有方,也有人批評家長拔苗助長,那麼3歲前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識字呢?
這個問題,我想曾作為《最強大腦》導師的北大教授魏坤琳的這番話,或許對你有幫助。
魏坤琳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對心理學、腦科學都有研究,同時他也是一位父親,很有育兒心得。
他曾在回答“孩子幾歲開始識字?”的問題時説過這樣一段話: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越早越好,無論是學習外語,還是學習自己本國的語言,去認字是越早越好。
魏教授提到了一個“馬太效應”,也就是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他認為,一開始學了幾個漢字,到後面識字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識字量會翻倍上升,所以越早識字對孩子越好。
也就是説,3歲前完全可以教孩子識字。
不光是魏教授,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認為,孩子是有識字需求的。
他認為在識字之前,孩子想要聽故事、看繪本就只能找父母,大人沒空的時候他就只能等着。而識字之後,孩子就可以自己安排看繪本、看故事的時間,不再必須依賴父母。
所以從孩子的角度看,早點識字也是他們的需求。
科學識字需要做到兩點
看到這,你是不是特別想翻出來家裏的字卡讓孩子識字呢?
別急,魏坤琳教授同時還提醒了家長,孩子的語言學習是有特點的,教孩子識字切忌急功近利。
科學識字需要做到兩點:
第一、先學語言再識字
想要識字,首先要學口語,先聽懂、再會説,後面才是識字。
第二、將識字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識字最好的方法,不是指着識字卡讓孩子背,而是通過讀繪本、介紹生活中的漢字、玩識字遊戲等方式讓孩子發現識字的樂趣。
比如帶孩子等地鐵時,指着站牌告訴他我們這是什麼站,要到哪一站下車,中間路過哪些站……
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原來識字那麼有用,原來這些他看不懂的符號都是漢字。
再比如講故事時,家長只需要一邊指着漢字,一邊慢慢講,讓孩子意識到繪本上的字和我們説的話是有聯繫的。
多講幾遍,孩子就能將漢字的字音、字型記住,並與句子的用法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