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國防壓力巨大,富庶的教會視而不見,“聖象破壞運動”爆發
伊斯蘭勢力的勝利導致基督教偶像崇拜現象出現動搖
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地區,一枝獨秀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便開始面臨着嚴重的外族勢力威脅。
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勢力開始崛起,他們越過中亞地區,進入西亞,並且進一步對當時地中海霸主,拜占庭帝國形成為了威脅。
拜占庭帝國的富庶,是這些穆斯林勢力夢寐以求的,而政教合一的思想也讓穆斯林勢力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聖戰行動,拜占庭便是他們想要啃下的一個硬骨頭。
不過拜占庭方面,自然也不會輕而易舉地屈服於穆斯林勢力,畢竟在幾個世紀的發展之後,帝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方面,都已經有了比較穩固的基礎,因此想要如此龐大的帝國,屈服於新興勢力,恐怕也是天方夜譚。
不過話雖這樣説,在真正交手的過程中,拜占庭軍隊面對阿拉伯人可謂一退千里,似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抵抗能力,這使得帝國前線戰事非常吃緊。
爆發於公元636年的雅穆克河戰役,實際上是帝國在與阿拉伯戰場上的一次轉折點,此次戰役決定着,拜占庭在敍利亞地區的霸權穩定,可是拜占庭軍的慘敗,直接導致了帝國勢力,從此退出敍利亞,這也對此後帝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後,帝國先後失去了羅德島、迦太基,進而整個北非地區,也完全淪喪於阿拉伯人之手,而阿拉伯人也進一步向西發展,來到了西班牙,並建立起了穆斯林政權。
阿拉伯人在戰場上的不斷勝利,實際上不斷衝擊着拜占庭帝國內部的教會勢力。因為依據伊斯蘭教的教義,穆斯林是反對偶像崇拜的,而基督教則是篤信偶像崇拜,如此一來反對偶像崇拜,戰勝了篤信偶像崇拜,實際上對於拜占庭內部的教會勢力的威望和地位,產生了巨大沖擊。
不少拜占庭人認為,教會勢力其實是在欺騙他們,這使得他們開始逐漸喪失對教會的信任,而這種思想上的動搖,則為後面聖像破壞運動奠定了輿論基礎。
拜占庭時期教會勢力的膨脹導致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極具擴大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時期成為國教之後,雖然視力發展迅速,但是其對於帝國的支持和幫助,其實也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在希拉剋略執政時期,面對波斯人勢力的強勢入侵,帝國一時間陷入了危難境地,但是此時富庶的教會,並沒有選擇視而不見。
他們積極捐獻教會所能夠貢獻的財產,以此來支撐帝國的防禦戰爭,也正由此,帝國才在教會的財政支持下轉危為安。
當然教會對於帝國於危難時期,給予的幫助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在危機結束之後,教會勢力卻一直憑藉此事,向帝國統治者邀功請賞,甚至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而帝國統治者為了表彰教會勢力的突出作用,也就賦予了他們一系列特權,同時贈予教會大量的土地、人口,同時還修建了不少教堂。
如此一來,教會勢力開始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已經呈現出膨脹的發展局面。阿拉伯人入侵帝國之時,本以為教會勢力還能夠出手相救,畢竟他們掌握着大量土地資源、人口資源,甚至連税收都不需要上交帝國政府,而是落入教會的財產系統當中。
然而歷史終將不會重演,阿拉伯人給帝國的國防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教會勢力卻選擇了視而不見,依然加緊進行財富的搜刮,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
教會這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讓新即位的里奧三世看在眼裏,心裏無比憤恨。此時的帝國正是用兵之際,但是教會掌握着大量人口,嚴重阻塞了帝國的徵兵之路,而教會勢力的膨脹,也讓里奧三世感受到,權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對此,里奧三世必須有所行動,不能夠坐以待斃,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戰爭為理由,趁機削弱教會勢力,沒收教會財產,以此來打壓教會勢力。
聖像破壞運動對帝國危亡時期的挽救作用
聖像破壞運動發起之後,整個帝國內部對於教會的衝擊,展現出非常嚴重的態勢。特別是當時前線戰事吃緊,軍費遲遲得不到保障,因此沒收教會資產、土地,成為了此次聖像破壞運動的主題。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削弱教會勢力的影響,里奧三世強制要求大批教士還俗,參與到社會經濟建設當中,不再只是好吃懶做的閒人。
聖像破壞運動對於帝國,其實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便是解決了帝國政府,嚴重的財政壓力和危機。
軍費支出能夠在教會大量財富的支持下得到保證,有效為拜占庭軍隊,進一步加強同阿拉伯人的作戰,提供了基礎條件。
而這種軍隊作戰,得到了保障的直接結果就是,能夠幫助帝國暫時度過危急時刻,有效緩解外族勢力入侵所造成的危機局面。
另一方面,聖像破壞運動,實際上緩解了長期以來,王權與神權之間無法解決的矛盾,雖然這種緩解並不是長期性的,但是這對於加強帝國中央集權,建立起統一政治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而教會勢力也會因為他們曾經的腐朽、貪婪付出應有的代價和懲罰,這對於維護帝國內部的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