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有份工作” 和“有份理想的工作”
一直將考進體制內單位視為理想工作的碩士畢業生張炎,在考編頻繁受挫後“看開了”。最近,她如願入職了一家待遇還不錯的藥企,儘管可能是需要穿無菌服下車間操作製藥機器的崗位,她也認為“在當下很滿意了”。與張炎的選擇不同,西部一所高校藝術專業碩士畢業生吳星允的心態是“高不成也不將就”。在她看來,“學了這麼多年,還是想繼續發揮專業優勢,讓碩士學歷發揮最大的價值”。(7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像報道中兩位碩士畢業生一樣,面對先“有份工作”還是執意要找到“理想工作”的糾結並非個例,這也是不少高學歷畢業生面臨的共同煩憂。張炎以自己先“有份工作”的就業經歷,向求職者詮釋了“先就業再擇業”的“看開”認知。在學歷層次普遍提升、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看開”難能可貴,既不失為對“就業”認知的開放式態度,也反映出一種積極性和適應性的擇業價值導向。
現實中,抱有“學了這麼多年,還是想繼續發揮專業優勢,讓碩士學歷發揮最大的價值”心態的高學歷畢業生羣體着實不小,但鑑於當下人們對高學歷文憑的理性認知,“學歷不等於能力”的觀念已成社會共識。誠如有專家指出:“學歷是一個優勢,但在招聘市場中不是唯一優勢。招聘者還希望應聘者有工作經驗、性格、數字化辦公等方面的優勢。”高校擴招使得高學歷求職者不斷增加,但招聘市場的需求側卻沒有釋放出更多適合高學歷人才的崗位,求職者所具備的能力與企業要求的技能不匹配,成為就業壓力向高學歷求職者傳遞的主要誘因。
這也反映出現實就業結構中的另一深層次矛盾。來自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前不久,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就202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提到,當前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問題還是存在的,青年人的“求職難”和部分行業“招工難”並存,穩就業需要持續加力。以“高學歷”自居的就業判斷或適用於幾年前的招聘市場,但在今天並不完全適用。
剖析碩士畢業生張炎口中的“看開”説,既包括對自己學歷、身價的理性認知,也包括對工作、薪酬、價值等的觀念更新。“把握時機,先就業再擇業,能找到這樣的一份待遇還不錯的工作已經很滿足了”“遇到待遇不錯的公司,我會選擇先工作,有了保底,壓力就不會太大了。”
心儀的工作是年輕人長期奮鬥的目標,需要求職者在學歷、經驗、技能、績效等方面達到高水準,而這些是剛剛畢業的求職者很難達到的。“先就業再擇業” 的有序安排,可以讓應屆生在短期裏先有一份工作,以滿足自己的安定感和歸屬感,併為日後的理智擇業積累閲歷、留有退路。
職業生涯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份工作也很難十全十美,但儘早瞭解職場,在實習中知曉“行情”、豐富履歷、讀懂自己,並藉此深入瞭解行業核心競爭力及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積累人力資本、專業技能、數字化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等,為理想工作打好能力基礎。
文/張玉勝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