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相信教育改變命運

  

這些年輕人相信教育改變命運

  “一個計算機實驗室&一個學校”項目發起於2019年,願景是培養掌握數字技能的年輕一代,使其成為未來推動坦桑尼亞發展的主力軍。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將3所資源匱乏的公立學校作為試點,在每所學校成立一所計算機實驗室,培訓了5000多名學生和200多名教師,幫助1萬多名畢業生就業,直接或間接受益者超過2萬人。項目組供圖

  在新冠疫情期間,如何讓因為疫情而困在家中的學生們維持相對正常的上學狀態,對全世界的教育系統來説,都是個挑戰。

  在數字鴻溝巨大的坦桑尼亞,這更是難上加難。坦桑尼亞啓蒙運動發展創新組織創始人格洛麗亞·安德森意識到數字技術對於教育的重大影響:在當地,許多公立學校甚至沒有計算機室。

  因此,她決定發起“一個計算機實驗室&一個學校”行動,為偏遠地區的公立學校打造計算機實驗室。她對這個項目的遠景期待是“今天學習,明天引領”。

  前不久,她欣慰地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當地一所山村試點高中,首個畢業班因為有了電腦,接入了數字圖書資源,結束了缺少書本的歷史。今年,這個畢業班“創造了歷史”——他們全部通過了國家高中畢業考試。對於資源匱乏的孩子們來説,這殊為不易。

  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全球超過7.7億青年和成年人是文盲,其中大多數是女性;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和西亞,只有大約一半的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8月發佈的有關“教育變革”的政策簡報中指出,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及促進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是“實現所有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礎”。

  全球青年發展行動計劃首批100個典型項目中,有不少像格洛麗亞·安德森一樣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積極改善當地的教育現狀,用各自的方式推動當地教育沿着“包容、公平”的發展方向前進。

  不能讓想法只停留在紙面上

  顯然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一切,教育也是如此。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教育變革需要具備七大要素,其中一項就是利用數字工具和資源擴大獲取途徑,改善學習,提高駕馭未來的能力。事實上,世界各地的許多年輕人都認識到數字技術對教育的重要性。

  在瞭解到當地一些大學畢業生不盡如人意的就業情況後,格洛麗亞·安德森意識到,為滿足青年發展的需求,必須為當地年輕人提供數字技能培訓,才能讓本國青年在世界具有競爭力。

  對於落後地區來説,特別需要用網線架起跨越數字鴻溝的橋樑。

  “建一個計算機實驗室大約需要1.5萬美元。”格洛麗亞·安德森説,截至目前,她項目組裏的5名隊員已經建立了3個試點實驗室。

  在偏遠地區搭建計算機實驗室,意味着需要開展修繕房屋、購買傢俱、購買計算機、培訓教師、提供數字教育資源等大量工作。每搭建一個實驗室,項目組的隊員在初期就要住到學校所在的村子裏,對當地的教師進行培訓,並且在隨後對教學過程進行遠程指導和評估。

  儘管辛苦,但她堅信這項行動意義深遠。

  年輕的喀麥隆軟件工程博士生阿麗亞爾·薩莫·基蒂奧,近幾年的工作都指向同一個目標:讓儘可能多的人接觸並使用數字技術——她為6至15歲的兒童開發編碼軟件,為待就業和失業的女性提供數字實用技能培訓。

  阿麗亞爾·薩莫·基蒂奧觀察到,一個6歲孩子想要學習編程,就必須具備基礎的英語知識,這對以非英語為母語地區的孩子們是不公平的。她主導開發了一款編程軟件,讓孩子們用最能表達自己想法的語言進行編程,比如法語、沃洛夫語或者富爾德語。在她看來,該程序的另一個優點是在實踐中學習,兒童可以用介於口語和編程語言之間的表達寫代碼,這樣就可以專注邏輯問題,如果出現錯誤,可以用一本字典來糾正錯誤。

  她認為,每一個孩子,無論性別、語言或者區域,都必須有平等地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獲得公平的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也包括殘疾學生。23歲的印度尼西亞青年璐璐·阿圖爾·阿瓦利亞相信這一點,她是“一人一聲”殘障人士和農村兒童教育公益項目的創始人。過去幾年裏,她和團隊一直在利用多媒體技術為視障人羣提供幫助。

  與格洛麗亞·安德森相似,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璐璐·阿圖爾·阿瓦利亞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需要在線學習。對視覺殘障和生活在互聯網接入較差的農村地區的學生而言,這個挑戰不小。她想為這些人提供幫助,“不能讓想法只停留在紙面上”。

  2020年,她發起的為視障學生和自閉症學生錄製有聲讀物的項目啓動。來自印度尼西亞不同城市的14名在線志願者幫她錄製音頻,她負責編輯和降噪處理,並製作了相關的海報和圖片,隨後她將這些讀物分發到了有需要的學校。

  是“投資”,不是“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青年對於教育的理解並未簡單侷限於知識的傳授,而是結合自身經歷,採取關懷的視角,不斷探索、拓展推進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的內涵。

  擁有化學、細菌學和寄生蟲學學術背景,26歲的墨西哥姑娘阿隆德拉·弗勞斯特羅專注環境教育和科學傳播。她認為:“傳播知識和激勵兒童關愛地球是對我們共同未來的投資。”

  4年前,她創立了“神奇科學”青年環保項目,希望“把科學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自2019年以來,該項目線上線下共計開展400餘場會議、課程和工作坊,受益者超過5萬人。學校是最常見的傳播場所之一,很多時候,她設計的活動、拍攝的視頻,最主要的受眾是孩子。

  在阿隆德拉·弗勞斯特羅看來,教育不僅僅是傳授事實和數字,更是為了培養與周圍世界的深刻聯繫。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我們培養孩子們對環境問題的理解並鼓勵他們採取行動時,我們正在播下積極變革的種子。這些年輕人有潛力成為更可持續、更和諧的世界背後的驅動力。”

  在全球各地,還有更多年輕人為實現包容和公平的教育努力着。諸如圖書資源、學校膳食安全等問題,也被各國青年納入推動教育發展的範疇。

  肯尼亞的韋文·海倫·阿維蒂·穆甘達和一羣年輕人成功籌款、設計和建立了一個社區圖書館,在肯尼亞蒙巴薩最大的貧民窟裏,為200多名兒童提供免費、安全的閲讀、互動空間。在巴西,路易莎·特謝拉·卡斯特·羅吉爾德利馬正在米納斯吉拉斯州推動實施學校膳食改善項目,確保學生獲得充足的食物,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不少行動者都致力於改善青年的教育現狀,並對此充滿熱情。在一些人看來,對於青年教育的關注並非一種“援助”,而是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投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馬宇平 劉俞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些年輕人相信教育改變命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