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晚清歷史重新“西式解讀”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比較成功的案例。特別是有些人通過影視劇,這一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形式,經過對其精心描摹,其“唯西式思維”就更讓人易於接受了。
為此,許多人分不清歷史影視劇不是歷史,它只是文學藝術。從而,讓人們不斷地迷失歷史真實。最終,形成“唯西式思維”的擴張。
正如有些人、有些地區,例如港台地區。對於日本侵華對中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種問題的選擇,竟然在該地區有四成學生選擇“利大於弊”。
這不能不説,唯西式思維的滲透的嚴重性,即:只要跟隨西方、服從西方,被殖民也是好事兒的觀點被一些人不斷灌輸。久而久之,這將是對1840年以後我們反抗外敵所獻出一切的先人的集體侮辱,既然“利大於弊”,那麼,反抗殖民、反抗侵略的人成了什麼人?
什麼叫唯西式思維
唯西式思維的滲透要有防範意識。這一點在歷史影視劇中被展現得很清晰。
在晚清歷史人物中,唯西方式思維的體現主要是:只要你認同跟隨西方、服從西方,就是對國家和民族發展是好的,即使被殖民也是好事兒的觀點;只要是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就是民族英雄、就是先進的歷史人物。
對於唯西式思維的滲透,他們最喜歡採用歷史影視劇的形式進行描摹。特別喜歡打着“客觀”“歷史真實”“細節再現”等觀點。然而,“客觀”也是根據人的主觀思維來判定的。例如某部電視劇,就有一種傾向西式的思維。因此對李鴻章、慈禧、袁世凱等多有愛,對孫逸仙等人多有貶。
其實每個成年人都應該知道影視劇從來就不是歷史,但未必。特別是如果觀眾是青少年兒童的話,加上“逆反心理”“反精英思維”的推波助瀾,更易於讓人接受。
唯西式思維在講述歷史的時候,最喜歡談“細節再現”“客觀真實”。但是,古代細節無法克隆。真實的歷史、客觀的歷史本質上只是“有方向性的主觀解讀”。聲稱與所做的事情不是必然可以畫等號的。
歷史真實與客觀真的在“唯西式思維”中存在嗎
比如世人都知道“晚清的中國是弱國”,因此,有些人的印象裏就是“弱到底”“一直弱”,這很符合人們的思維特點——評價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歷史階段,往往用最明顯、最熟悉、最具代表性的印象去評價,卻從來不問“歷史發展的階段”。“晚清”並非一直是弱國。請注意,“弱國”更多的説的是“硬實力”。
但“怎麼弱的”?“唯西式思維”偏不告訴世人,或者只介紹其中一個方面。自“鴉片戰爭”後,我們的弱主要是保守派拒絕改革、李氏洋務派一貫的妥協。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經受打擊之後,總是先叫嚷一番“奮發圖強”“勵精圖治”。
但叫嚷之後,沒有多久,甚至同時,就又仍然燕舞鶯聲了,就依然為自己、為家族和為黨派的物質與精神利益而去拼殺。
這叫真實歷史嗎?
李鴻章的貪腐、治軍不嚴、利用公權力為自己家族牟利、結黨營私讓北洋成為李家軍等等,這些不説的話,難道是真實的歷史?
“弱”本身就有他的責任!特別是對“正確的一方左氏洋務派”與慈禧等守舊派一起圍攻、抑制與消融,當然,如果他們真的選擇正確,清廷也就不會最終滅亡了,也就不會“在他們手中越來越弱了”。
再比如既然要展現“真實的歷史”“全面的歷史”。為啥總是李鴻章的政敵們被閹割、被嫁接不好的事情,而李鴻章們卻正好相反?
比如修圓明園,翁同龢行賄受賄,卻不給北洋撥軍費。然而,實際這是同治朝的事情,同治皇帝為了給慈禧表示孝心結果被騙。翁同龢和李鴻章都是反對者。
至於禁止北洋買武器,是為了私利?是為了私仇?是為了權力鬥爭嗎?顯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私仇。翁同書被懲治、被參劾與李鴻章沒啥關係。
真實的歷史原因或者表面拿出來説的原因是:因為黃河水災。
當時,翁同龢為了救災、為了籌措資金,建議全天下人除了慈禧和光緒(在封建社會他們兩個人是不可能被要求奉獻的),所有吃公家飯的人都要節省,特別是海軍的北洋、南洋等所有艦隊不能購買國外武器裝備,請注意國內自主建造的不算。從這個意義上説,翁同龢希望在“性價比”中方更具優勢下,更對中國發展有利的情況下,更多的去支持本國軍工業。
其實這種案例還有很多,比如給翁同龢抹黑可以不講歷史,那麼給李鴻章就是無限度吹捧了。典型代表就是虛構親信黃某貪腐被殺。實際上這個人因為貪腐即將敗露,李鴻章怕把自己捎上,上奏説他是精神病,把他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而且不是在甲午戰爭。
綜上所述,唯西式思維其實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危險的思想,反對它並不等於反對西方。正如左宗棠主張抵抗外侮、主張自主知識積累的同時,他也是“洋務派的四大領袖之一”,也主張對外學習一樣。
唯西式思維的對外學習是全盤西化,不惜殖民地化;
左宗棠式學習西方則是保持自我的同時,讓自身強大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