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書上看,福臨對於他的後、妃、子女們的感情十分冷淡。前兩位皇后備受視若無睹的折磨,臨死時,他都不許她們前來見最後面。對於子女,也是一樣。臨終安排接班人選時,他一度堅持要將皇傳給自己的堂兄弟,而不願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位。
董鄂氏原是福臨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妻子。在皇太極的十一個兒 子中,博穆博果爾最小。他的母親是麟趾宮貴妃,在皇太極的崇德五宮中,名位排在福臨的母親永福宮莊妃的前面。董鄂氏的父親曾擔任過內大臣,並且可能出任過江南蘇州一帶的地方長官。董鄂氏從小在富庶甲天下的人文薈萃之地長大,讀過不少漢家詩文典籍,深受漢文化之薰陶,因此行為舉止很有江南閨秀的温婉氣象,在滿族親眷中頗被視為異類。
順治九年,按照大清制度,十四歲的董鄂氏選秀入宮,被指配給博穆博果爾為妻。她的年紀比自己的丈夫可能大兩歲。按照大清皇室規定,帝國勳貴們的妻子必須輪流入宮陪侍后妃。作為皇帝的弟媳婦,董鄂氏負責入侍的是孝莊皇太后。按照皇室制度,皇帝每天必須早晚兩次到皇太后宮中請安,術語叫“晨昏定省 。於是,皇帝和自己的弟媳不可避免地碰了面,並一見鍾情,從此陷入死去活來的熱戀之中。
順治十一年四月,奉皇太后懿旨,皇帝下令廢止了勳貴妻子入侍的制度。顯然,這與孝莊皇太后發現皇帝的出軌戀情有關。兩個月後,在孝莊皇太后的堅持下,皇帝冊封了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在兩代人之間,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在陷入熱戀中的年輕人面前,老年人時常會顯得力不從心。他們強力干預的結果,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陷入痛苦,就是以悲劇告終。
博穆博果爾繼承了蒙古人與女真人好勇鬥狠的遺傳基因,從小就渴望領兵打仗,在疆場血戰中建功立業。順治十二年二月,福臨下令,冊封自己這個時年十五歲、沒有尺寸之功的弟弟為和碩襄親王。然後,派他隨軍出征。結果,這小王爺不但沒能殺敵立功,反而受到了真正的羞辱。
有一天,一幫軍士聚在一起侃大山,説到這位和碩襄親王時,人們頗為不屑,很是鄙夷地談論着王妃董鄂氏紅杏出牆,方才為小王爺掙來一頂崇高的綠帽子等等。興高采烈的人們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小王爺就在邊上聽着呢。這天璜貴胄、嬌縱無比的小王爺哪裏受過這種羞辱?他操起一把利劍就向那幫傢伙殺來,一時間哀聲四起,慘叫連連。隨後,他返回王府找董鄂王妃興師問罪。左右吞吞吐吐地告訴他,王妃進宮去了。博穆博果爾又發瘋一般闖進皇宮大內。結果,據説被他的哥哥順治皇帝,當眾打了兩個耳光。處於半昏迷半瘋狂狀態的博穆博果爾大聲號哭,回到王府便上吊自殺了。年僅16歲。
一個月後,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為皇帝之賢;妃十二月五日,又下詔旨,正式冊封她為皇貴妃。
然而,好景不長。 順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下一個兒子,兩個多月後,這小皇子不幸夭折。偏偏就在這期間,孝莊皇太后身體不舒服,移駕到幾十裏地之外的南苑養病,並命令后妃們前去侍候。這位產後不久且痛失愛子的皇貴妃,只能在數九隆冬的冰天雪地之中,前去“朝夕奉侍,廢寢忘食”。結果,種下病根,此後三年間纏綿於病榻之上,並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
南苑是皇家獵場,到了冬季便一派肅殺,那孝莊皇太后實在沒有理由在這種時候偏偏到那兒去養病,除非是她存着心想折騰什麼人。因此,很難説這不是她為了報復董鄂氏所故意導演的一場悲劇。董鄂氏死後,順治皇帝下令追封皇貴妃為皇后,將董鄂妃宮中服役的三十名女官、太監、宮女全部殺死,為皇貴妃殉葬並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故意違犯皇家規制,將喪葬規格提高到了與皇太 後、皇帝同樣的等級。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福臨了無生趣。幾乎是在此同時,他決心落髮出家,遁入空門。他半是請求半是強迫,讓南禪臨濟宗的一個和尚在萬善殿中為自己落了發。然後,準備舉行皈依儀式,正式出家為僧。
此時的孝莊皇太后知道自己對兒子已經完全失去了影響力,她派遣人馬火速趕往浙江湖州,召為皇帝落髮那個和尚的師父來京。這個老和尚法名叫玉林繡。他深知,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後果有多麼可怕。於是,他來到皇宮以後,並不去見皇帝,而是徑直來到萬善殿,命眾僧徒把那個不知深淺、為皇帝落髮的傢伙捆綁起來,準備把他活活燒死。
老和尚在庭院裏搭起一座高台,下面堆滿薪柴。就在他拿着火把準備點火之際,聞訊趕來的福臨從老和尚手中奪下火把,答應蓄髮,不 再出家。
四個月以後,大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一, 皇帝沒有出席百官朝賀的元旦大典。第二天,皇帝來到了位於宣武門外西南的憫忠寺,出席了太監吳良輔削髮為僧的儀式。這個吳良輔是個從小陪伴皇帝一起長大的太監,此次,他作為皇帝的替身,受命代皇帝出家為僧。皇帝死後,他馬上被孝莊皇太后下令從寺廟裏抓回來處死。理由是,他勾引調唆壞了皇帝,他要為皇帝生前的所有不當舉止負責。
此後,到正月初六,先是説皇帝身體偶爾感到不舒服。隨後同一天,便説“上大漸,皇帝進入了彌留狀態。當晚,到初七日子時,即初六晚上十二點,皇帝就死在了養心殿。他得的什麼病?怎麼治的?經過如何等等等等全無記載。然後,就是遺詔頒於天下。
就此,順治皇帝之死成為大清朝的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