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蕒菜又名苦蕒菜、取麻菜、苦菜、奶漿菜等。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普遍生長的山野菜,所含營養豐富,每100克嫩莖葉含水分88克、蛋白質3克、脂肪1克、胡蘿蔔素4.36毫克、維生素B2 0.27毫克維生素C 33毫克,還含有維生素P、維生素K以及多種無機鹽。據測定,全草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而以精氨酸、穀氨酸、組氨酸的含量最高,佔總量的43%。全草人藥,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開脾健胃、清心明目、涼血利濕、消腫排膿、祛痰止痛、補虛止咳的功效,還能快速分解尼古丁,更是吸煙者的良菜佳餚。苣蕒菜以其嫩葉供食,涼拌、炒食皆宜。但其食用的季節性很強,一般每年過了春夏之際即開花,其葉部纖維老化,食用品質很差。為了滿足食用及市場需要,現多進行人工栽培。
苣英菜株高30~80釐米。莖中空,外有稜條,上部分枝,莖無毛或上部有腺毛。葉羽狀深裂,無毛,綠色,邊緣有不整齊的刺狀尖齒,乾燥時葉片邊緣呈紫色,葉下部葉柄有翅,抱莖生長,中上部葉無柄。折斷的莖葉可滲出白色漿汁。頭狀花序,在莖頂上又排成傘房狀,總苞鍾狀,暗綠色,花冠舌狀,黃色,兩性。瘦果,橢圓形,冠毛白色。花果期6~11月。
苣蕒菜性喜温暖的氣候,也較耐寒。在地温10~ 15℃的條件下根芽即可出土,葉片生長旺盛。喜濕,土壤水分充足時,生長良好,葉片脆嫩;乾旱時,則纖維老化,品質差,但水分過多容易造成爛根而致死。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房前屋後,溝邊田梗皆可種植,但以種植在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壤土中易獲得高產。野生苣蕒菜主要生長於野外的路旁或岩石上。
苣蕒菜原是一種早春生長的野菜,人工栽培一年四季皆可進行。栽培方式有兩種,一是移根歸圃,二是播種繁殖。苣蕒菜可多次採收,一年栽種,連年受益。
(1)整地
選擇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質田塊,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人糞尿2000千克,深翻20~25釐米,耕耙均勻,做成1.2米的平畦或苗牀,四周開:好排水溝。
(2)移根歸圃
在種源多的地方,於4月初到野外挖取野生苣蕒菜的根莖,按匍匐莖上菜芽的分佈截取5~10釐米的短節。採集的根莖要及時栽植,來不及栽植的可放入濕土中假植,保持新鮮,提高栽植成活率。栽植時按3~5釐米的行、株距順序擺於牀面上,覆土5釐米左右,稍鎮壓,澆定根水即可。
(3)播種繁殖
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上旬,到野外適時採集成熟的苣蕒菜種子,種子變褐色即為成熟期。種子有休眠期,可當年秋播或翌年春播。春季播種的,種子採後晾乾,揉搓,除去雜質,與種子3倍的濕潤細沙拌勻,裝入布袋或塑料袋中,埋入深30~50釐米較乾燥的地下,使種子休眠,翌春解凍後取出種子即可播種。播種採用條播,畦牀按8~10釐米的行距開溝,溝深約2釐米。苣蕒菜的種子比較細小,對於未與細沙混拌的種子,可用3倍種子的細沙或草木灰拌勻,均勻撒入溝內,覆一層細土,鎮壓,澆透水,每667平方米用種量0.3~0.4千克。播後,畦面覆蓋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濕。秋季播種的,氣温較高,畦面水分蒸發快,土壤容易乾燥,可視旱情早晚灑水降温保濕。幼苗出土後,及時撤去覆蓋物。2~3片真葉時,間苗食用,保持株距3~5釐米。
(4)田間管理
苣蕒菜幼苗時,雜草生長旺盛,要及時拔除。結合拔草進行中耕,一般需要進行3~4次。第一次中耕可深些,以利於促進根系伸展,以後隨着地下莖匍匐延伸生長,中耕宜淺,避免損傷根莖。大雨過後,要加強排澇,防止爛根,待土壤稍幹後及時鬆土,防止土壤板結,影響植株生長。苣蕒菜喜濕潤,生長期要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天氣乾旱時及時澆水灌溉,否則產品品質變劣。肥料供應以氮肥為主,移根栽培的,當菜芽出齊後,播種繁殖的,則在幼苗2~3片真葉時,每667平方米施人糞尿液1000千克。以後每採收3~4次追肥-一次,以促進植株萌發新株。
苣蕒菜萌芽力極強,既可採收嫩苗,又可採摘嫩梢。收嫩苗者,當嫩苗長至8~10釐米時,從苗基部割取,採大留小,一年可採收3~4次;採摘嫩梢者,可保留基部的3~4片葉採摘梢部,待萌發新株後又可再採摘,如果肥水及病蟲害管理得當,再加以保護設施保温越冬,可連續週年採收。一般667平方米產量750千克以上。苣蕒菜葉中含有苦味物質,食用前可將嫩莖葉洗淨,浸泡在水中數小時或用沸水燙過,能減少苦味,使風味更佳。苣蕒菜可涼拌、做湯、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