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生於鐵血之中 李世民究竟從戰爭中得到了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才能最傑出的皇帝之一,偉大領袖評價為“古之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而李世民後來能夠通過“玄武門之變”奪位和開創輝煌的貞觀之治,早年的戰爭經歷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那麼李世民究竟從戰爭中得到了什麼?
戰爭是最現實的大規模人類活動,不會受任何感情和所謂的“仁義禮智”所左右。因此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者必須具有很好的理性思維,能夠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理性思維的養成也後來李世民“貞觀之治”那令人神往的理性治國打下了基礎。
戰場之上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那是家常便飯,這對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極大的鍛鍊。。李世民打仗還都是身先士卒,好幾次都差點丟了性命。因此李世民的心理素質極為強大,可以在危機與困境之中依然保持冷靜的頭腦。
李世民所經歷的戰爭是隋末農民起義所帶來的戰亂,自己也曾經深入地與百姓打過交道。因此李世民瞭解百姓的疾苦,更瞭解百姓所藴含的強大力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並不是引經據典的漂亮話,而是李世民的切身感悟。
戰場之上風雲變幻,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在一瞬間發生。而軍隊的體制又是一元化領導,這就要求最高指揮官必須具有在最短的時間內綜合各種信息和意見做出最準確的判斷。這也正是一個傑出領袖的必備素質。
戰功是最受人矚目,同時也是最不容易受到質疑的政治功勞與政治資本。在唐朝統一天下的最大危機和最大對手都是李世民解決的,這讓李世民在朝廷特別是在軍中擁有巨大的聲望。這也是“玄武門之變”時唐朝一等名將沒有一個支持李建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戰爭中要招降納叛,戰爭結束後要任免官員、恢復秩序、安撫人心。因此每次戰後,李世民都可以在當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消滅王世充之後,洛陽變成了李世民的根據地,大唐的半個天下也握在李世民的手中,這也是李建成到死都不想李世民離開長安的原因之一。
戰爭是培養團隊最好的試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段志玄、張公瑾、程咬金、秦叔寶等等一大批貞觀時期的凌煙閣功臣都是李世民在戰爭中發掘、招攬和培養起來的。這也是李世民最重要的成功基礎。
另外,戰場之上生死相依,經歷過戰爭淬鍊的人際關係往往都非常牢固。因此李世民的團隊不僅優秀能幹,而且識大局,對李世民也非常忠誠。在太子之爭期間,無論李建成如何收買拉攏,李世民的核心團隊中沒有出現一個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