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錢買分”式培訓無異於拔苗助長

“拿錢買分”式培訓無異於拔苗助長

近日,有媒體以《校外補習,怎麼變成了“拿錢買分”》為題報道了部分校外補習班通過“巧”用技巧、“投其所好”和行走“捷徑”等方式開展“應試化”培訓,並通過“混淆成績對比數據”來誇大培訓效果;但卻不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健全思維體系、提升學習能力的普遍現象。

近年來,以提升考試成績為名目的“一對一”“衝刺班”“競賽班”等種類繁多的“應試化”補習班層出不窮,培訓內容涵蓋了中小學日常學習應試、小升初、中高考乃至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廣大範疇,備受各學段學生家長追捧。但事實上,如此名目繁雜的讓家長寧願“吃土”省錢也不願意捨棄的課外培訓是不是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長期來看是不是真的有利於學生成長?

不可否認,校外輔導在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知識儲備等方面都發揮着值得肯定的作用。但近年來,不少校外培訓機構,特別是中小學文化課教學輔導機構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開展以“應試”為導向,以“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脱離實際的“拔苗助長”“投機取巧”式的“應試化”培訓,這種刷題、提前學、背誦學等技巧化、應試化學習方式看似有效,實則不然。短期來看這極大地增加了家庭的開支,長期來看更是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髮展。針砭時弊,“花錢買分”“拔苗助長”式的“應試化”培訓亂象歪風不可縱容。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機制,促進校外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明確指出要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聞令即動、精準發力。

追本溯源,“拿錢買分”式的培訓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限制了學生形成完整“思維能力”的空間。學習不是比分數,更不是比趕超;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探尋知識本質,領悟知識的核心要義,進而實現融會貫通、學以致用。補習班追求的是“短期速效提分”,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思維”則是學校裏穩紮穩打學到的。作為輔導班報名決策者的家長要從根源上理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特別是面對中小學生,尤其不能以“考多少分”“前幾名”“超過誰”等作為鼓勵其學習的託詞,不能借鼓勵之名抹殺發散思維。“分數不是衡量學習收穫的唯一指標”“不上‘提分班’依舊可以學好”應該是具備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和理性思維意識的學生在其認知體系中所不可或缺的。鑑於此,作為當局者的家長和學生應堅持以此“學思結合”的認知策略走出“用錢買分”的認識誤區。

總之,希望“花錢買分”“拔苗助長”式的“應試化”培訓能夠在政府政策干預、社會各界監督、機構內部優化、家長理性看待和學生主觀能動等一系列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儘快朝着“學思結合”的良性方向發展,真正發揮“培養和提高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本質職能。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21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2 字。

轉載請註明: “拿錢買分”式培訓無異於拔苗助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