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羣究竟是方便了家長和孩子,還是成為了負擔?
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主題是講究竟是孩子在做作業,還是家長在做作業。從手抄報到小手工,到輔導作文、批改數學題,家長對於孩子作業的介入程度越來越高。是“微信羣”讓校方下發作業,家長提交作業更方便。但這種方便目前已成負擔。
在這個視頻的評論裏有個家長可能説出了絕大多數家長的心聲,切中要害。“一點點事就發微信讓回應”。於是跟帖甚囂塵上:有的人説“留個家庭作業,也發微信羣,還讓家長接龍,孩子都這麼大了”;還有人説“大晚上的八、九點了,忽然通知明天要帶什麼東西,大晚上去哪兒買?只能明天早一點趕在上學前到校門的小店裏買”;又有人説“因為有了微信羣,方便學校給家長留作業,動不動讓答題。”
聽到過的最離奇的一次微信羣下發要求是:一個一年級家長,某天晚上在微信羣接到任務,是關於交通安全的網上答題,美其名曰讓孩子知道遵守交通規則。結果一看題,這哪兒是給孩子答的,駕校考交規也就這樣了吧?這不是給孩子的任務,這妥妥的就是給家長的任務。事後很久了,這家長仍然很氣憤。因為那天的題目是圖畫,不是文字。文字的題不會還可以搜索,圖畫的題不會,搜索都沒辦法搜。而且更要命的是,只有全答對得了滿分才能達到要求,才能得到要上交校方的答題截圖。幾個小時反覆答題後,終於得到了成功的截圖。截圖要求上交到班級微信羣。老師要把全班所有家長的截圖都在微信羣收集齊了才能上交給校方。孩子、家長、老師,所有人,大家的時間和精力就這樣白白耗費掉了,對孩子教育和成長沒有一點意義。
大概很多家長都有這個體會。微信羣下發要求,在微信羣上交結果,這漸漸成為日常熟悉的一件事。三天兩頭就要來一回,而且這些事有很多和孩子並沒有什麼關係了。還有很多就是需要孩子的一個擺拍動作。這些要的電子版結果上交上去給誰看?會不會真的有人看?已經沒有人會再去想這事。想想老師們也不容易,這肯定不是老師要的結果,但老師要負責收集。
於是限定時間要結果的事就越來越多。有時候就會發生老師在微信羣裏發個通知,有的家長沒看到羣消息沒有回應。這樣有時候老師就會想方設法聯繫到這位家長,這時候就會用上私信,老師單獨給這個家長髮微信。
不管你在幹什麼,一個微信馬上就能找到你。實在是太方便了,不用白不用。例如老師剛剛發現學生的作業有幾道錯題,馬上就發微信給家長,從道德上遣責這個家長是不是最近沒關注孩子的學習,怎麼這麼多錯題?甚至忘了自己和孩子其實都在教室裏,完全可以先和孩子溝通一下,看看是怎麼回事。難道孩子的作業有幾道錯題這事只能讓家長來解決?而且如果不是有微信,大概這麼直接當面質問家長是不是不關注孩子學習,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吧?有了微信,質問變得容易實現了。
沒有哪個家長只有一個微信羣。往往班級一個羣、各科老師各有羣,動不動還臨時因為什麼事建個羣,課外班也有羣。這麼多的羣,羣主們都想利用羣抓緊家長,學校的羣往往理直氣壯給家長髮任務,課外班的羣又天天軟磨硬泡讓家長各種打卡。不是家長不關注孩子學習,倒是想關注也得有精力關注,這麼多的微信羣耗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哪兒還有時間和精力再關注孩子學習。
有了微信羣,現在很多老師把要給孩子交代的事情,直接發給家長,很多孩子五六年級了,自己還不會記作業,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鍛鍊,什麼事情都要依賴家長,真的是把孩子給毀掉了。
如果真想讓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關注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各種微信羣都取締了。因羣而生事,沒羣了好些可有可無的事也就沒了。否則,長此以往,家長羣真的會害了孩子。
作者: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沅汰博物館指南》主編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裏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迴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