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近年來,學術不端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何科學、公正地對這類事件進行認定、懲戒和防範?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嚴慧英認為,應從官方、學界乃至全社會多方主體入手,形成綜合性、系統性的治理體系。
嚴慧英建議,進一步完善學術造假治理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強落地執行,將規範從制度文本轉化為治理能力,如注重制定與國際相兼容的、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法律規範規則。進一步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力度,提高違規成本。對於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標準應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對剽竊、偽造、虛假評審等學術不端行為予以明確認定和嚴厲打擊。對積極整治學術不端的高校及科技機構予以政策支持等各種激勵措施。
“不少高校和學術機構面對學術造假等質疑,常常因為內部自行調查、甚至當事人亦在調查組織中,導致缺乏説服力和公信力。”對此,嚴慧英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專門的學術不端治理機構,對學術不端行為統一監管、統一受理、總體負責,並確立調查的權威流程準則,針對每樁具體事件的調查,通過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察小組,嚴格落實當事人迴避等制度設計,並出具清晰、專業、詳盡、公開的調查報告,保障調查過程及結果公正可信,經得起國家、社會和公眾檢驗。
在嚴慧英看來,長期以來,我國科研評價機制中對SCI指標的盲目推崇、對實際貢獻成果的忽視現象始終普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學界浮誇風、科研衡量價值扭曲的內在源頭。她認為,應從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形式與成果產出的實際情況出發,推動建立更加科學、多元、準確的科研評價機制,同時為從業者搭建更富包容性的研究環境,為其在較長時間週期內的研究、試錯做好兜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