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有人績點比你高,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別人,所以請跟自己比,重點是自我成長而不是超越他人,所謂超越他人只是自我成長的副產品。
---------------
大學生“績點”成為近期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相關,到底是發展還是“內卷”,如何平衡分數與學業收穫的關係?由於涉及自主性和選擇性,引發更多人羣的探討。
觀察大學生羣體,除了績點,他們在各方面都需要積攢“學分”,比如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等,這些在保研、求職時,都將成為有利於自己的量化優勢。北京大學精神衞生博士汪冰説,當學生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能力都用來服務於一件事——形成競爭優勢的時候,就很可能忽略另一件事。
“競爭就像與人賽跑,贏的唯一標準就是跑過別人。但大學是一個發現自己獨特性的地方,在獨特性的問題上不存在競爭。”汪冰説,即便用最功利的視角,進入職場後,其實獨特性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競爭力,“績點是一張門票,拿到門票之後,接下來就不靠績點了,靠的是能力和綜合優勢,門票不是一張一勞永逸的職業保險單。”
我們18歲離家上大學,恰恰是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問題的時候,我的熱情在哪裏、我擅長什麼、什麼能賦予我人生意義……然而,當這些“內向探索”的問題,變成了僱主看重什麼、哪個工作收入起點高、哪種職業路徑買房更快等“外向探索”的問題,大學很重要的功能就被忽略了。我們把自己變成了回答別人填空題的答案,這可能讓我們忘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題——此生我為何而來。
如果學生按照績點來規劃自己的大學學習,就等於是按照某種刻板的公式生活,哪些科目或活動加起來等於一個更高的級別,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把自己賣出更高的價錢?這是一種“自我變現”而非“自我實現”。我們遵從着被制定好的遊戲規則,傾盡全力,而忽略了遵循這些規則並非人生的唯一意義,而命運也並不是由績點這一個變量決定的。
“內向和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並行不悖。一個人想要擁有持久的動力去努力,哪怕這個努力是為了超越別人,獲得成功,它往往也是基於內在動力的,而非外在動機,否則很可能半途而廢。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往往更符合我們人性的需要,同時不依賴於環境或他人的認可。”汪冰説。
比如,你為了找一份多金的工作而選了一個熱門專業,結果還沒畢業就成冷門了,就會覺得自己虧了;但如果是自己熱愛的專業,學的過程讓你快樂充實,你就不會覺得浪費。因為你不是在賭博,而是以全情投入的努力,換來能力增長。
除了基於內在動機會讓你更享受努力的過程外,從結果來看,當你花時間內向探索人生的意義時,對職場發展也是有利的。“心理專家曾提出生涯規劃策略,即優勢、熱情、意義感的交集,就是一個人最好的職業選擇方向。如果一個人用算計的方式生活,選的課不是基於優勢和興趣,很難相信他真的能學好。這就好像一位醫生告訴你,‘我特別不喜歡我的專業,不過你放心我成績是班裏第一’,你會放心把自己交給他嗎?”汪冰説。
年輕人還沒有走很長的路,很容易覺得一考定終身,把績點當成人生成敗的關鍵。當然,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無奈,擺在學生面前的現實是赤裸裸的。為此,汪冰的建議是作好比例,戰術上可以把績點放在第一位,但戰略上不能。有時候的確需要績點這張“門票”,但一定要記住,它應該是貢獻於、而非等於你的人生的自我實現。
汪冰説,績點是工具不是目的,最遺憾的是把工具本身當成目的。我們買東西的時候經常很在意價格,但真正令人獲得長久滿足的其實是價值,對每個人來説,價值判斷都與他們自身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所以,哪怕人生獲得再多,如果不符合我們內在的價值觀,也依然會覺得不滿足。
對於為績點焦慮的學生,汪冰説,要學會的一件事情是“自我同情”。“獨自在外地求學已經很辛苦和孤單,如果把自己放在那個唯一的評價體系中,覺得自己不夠級別就不配開心,沒資格放鬆,就容易把自己逼入絕境。人很多時候沒法決定大環境,但能決定對自己的態度”。
所以,當身心不堪重負,我們需要“自我同情”,把自己當成最好的朋友,一個理念是,不要讓100分打敗80分,而要讓80分為100分加油。欣賞到自己已經取得的成績,不妨礙我們追求更好。相反,對自己的“貪得無厭”會讓你更容易身心耗竭,有“內卷”的感覺。而且,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往往情緒好的時候,是學習效率最高、考試發揮最好的時候。所以,讓自己的感受變得好一些,並不耽誤我們奔前程。
我們的極限就是所謂的“個人最好成績”,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別人,所以請跟自己比,不要被周圍的人輕易“帶節奏”,重點是自我成長而不是超越他人,所謂超越他人只是自我成長的副產品。
人的一生,終極目標總是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不是我具體學會了什麼。知識會過時,技能會落伍,成績永遠只代表過去。一個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生活的人,就像尼采所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能夠承受任何怎樣活着的問題。”所以,選擇屬於你的生活。努力不一定帶來成功,但當努力是你心甘情願的選擇,你就會從中獲得滿足。
汪冰説:“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而要問什麼事情讓你能有生命力。看看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你就會發現,他們往往因為從事熱愛的事業而生機勃勃,一個人被熱情和意義感點燃的時候才是馬力全開的狀態。年輕的朋友正處在生命力的高峯,你可以追求成績,但如何煥發你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可能才是非常需要思考的問題。當你能煥發出這一面的時候,你面對現實的壓力和環境的挑戰時,也會更有力量。”
在採訪的最後,汪冰講了一個故事:
居住在河流下游的一個村落的村民經常搭救溺水者,多年前,他們的打撈裝備陳舊,往往花費數小時才能救活幾個人。而近年來,儘管溺水者的數量急劇增加,但是村民們提升了營救體系,已經很少有人溺水而死。村民們為此感到很驕傲,然而,很少有村民提出一個問題:上游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溺水者越來越多了呢?
“孩子的績點焦慮,是社會壓力傳導鏈條的後端,是問題的下游,那上游發生了什麼?”汪冰説,“如果社會對人的好前程的定義就是大城市上學、大城市工作、大城市買房、大城市紮根……在資源必然有限的時候,我們如何跟孩子説,你可以不追求你的績點?”
陪你·成長
聽完FM的你,有何感觸呢?
三月十八日,星期四,皖團·FM
晚安
親愛的糰粉
願你微笑擁抱每一天
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人兒
每晚八點半
無論你在哪裏
請記得拿起手機
聆聽你我他的青春故事
我是團團,我在皖團·FM等你
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歡迎在下方留言
責編|顧偉嘉
主播 | 趙順子
編輯 | 牛子健
校對 | 舒雲飛、曹勝男
審核 | 棒棒糖菇涼
來源 | 中青評論
聲明 | 文章部分圖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我們需要“自我同情”!↓↓↓
【來源:安徽共青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