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全運會)從初中課堂到全運賽場,有份“寶藏”她要帶走

  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 題:從初中課堂到全運賽場,有份“寶藏”她要帶走

  新華社記者楊帆、鄭昕

  “我喜歡曲棍球。平時在學校帶孩子就跟‘打雞血’一樣,現在每天來這片場地,工作節奏更快了。”紮好頭髮,戴上一頂白色帽子,劉亞萍轉身走向賽事運行區。

  這個9月,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曲棍球比賽在位於西安市鄠邑區的西安體育學院新校區展開。47歲的劉亞萍是西安市高新一中學初中校區一名體育教師,今年3月被抽調參與該場館的競賽組織工作。

  “完全新建的高標準場館,就像一頁白紙,競賽組織工作我們屬於從零開始摸索。最開始進場時,這裏沒有一張桌子,沒有一口水喝。經常熬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從市區再過來幹活。”劉亞萍説。

  不過這樣從零起步的困難,在劉亞萍過往經歷中,並不是第一次遇到。

  劉亞萍曾是一名專業曲棍球運動員。“我小時候是練足球的,後來進入陝西女足。1987年甘肅成立了女子曲棍球隊後,我入隊待了5年時間,參加了很多大賽。”劉亞萍告訴記者。

  退役後,劉亞萍進入西安體育學院學習,隨後來到當地中學任教。滿是韌勁的她,參加工作後下了個決定,要把曲棍球項目從基層搞起來。

  2014年,西安市高新一中學初中校區首次開設曲棍球社團。儘管有這樣一名專業教練,但當時很多學生連曲棍球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學校也沒有場地,該如何組隊、又該如何訓練?

  面對困難,劉亞萍向學校申請,專門為曲棍球闢出一塊地方,建起一個長30米、寬20米的簡易五人制曲棍球場。在招募首批8名隊員後,她開始帶着孩子們每天早上體能訓練,放學後技能訓練。

  “當時整個陝西沒有別的隊伍,除了自己訓練,沒有比賽能進行切磋學習。我和其他老師經常當隊員,混在孩子們當中參與對抗。學校體育組很多年輕男老師,不會打曲棍球但奔跑速度快,他們是最好的陪練。”劉亞萍説。

  點滴進步,匯聚成長。劉亞萍和這支校園女子曲棍球隊逐漸打出成績,學校也因為在曲棍球及校園體育工作的顯著成績,被認定為“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訓練基地”。

  從接到全運會徵召,到賽事真正到來,角色轉換之間,劉亞萍見證了這片“角落”的變化——現在曲棍球賽場有3塊標準場地,總座位數達3096個,場館功能設施先進,夜間照明條件良好,已具備承接國際國內大型曲棍球賽事的條件。

  “從14日開始,男女共16支隊伍304人在這訓練和比賽,運轉協調工作對於整個場館的工作團隊來説是非常大的。大家都非常能吃苦,溝通很高效,一起把比賽運行了起來。”劉亞萍説。

  近幾天西安迎來大雨,曲棍球項目沒有因為天氣推遲,運動員們依然在賽場奮力拼搏。劉亞萍説:“站在場邊總能想起自己當年的樣子,一頭短髮,皮膚黝黑,日曬雨淋,像個男孩子一樣。開賽後每天都很累,但非常充實,能站在這就是幸福和幸運的。”

  “説實話,兩份工作我都喜歡。我喜歡學校,也喜歡賽場。”劉亞萍表示,有這麼多專業隊同場競技,展示最先進的技戰術和訓練方法,還有全運會這份特殊經歷,這份寶藏會帶回校園、帶回給孩子們。(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4 字。

轉載請註明: (體育·全運會)從初中課堂到全運賽場,有份“寶藏”她要帶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