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富人思維:“賣豆子”思維,讀懂它,教你走出窮思維怪圈
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最討厭做的題型就是“閲讀理解”。為什麼呢?因為老師是按固定的幾個“點”給分,正確答案圈死了,就算你有別的奇思妙想,寫出來也沒法得分。實際上每個人解讀都是不一樣的,這明顯限制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跳不出那個圈,思維漸漸固化。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統一希伯來王國,王國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後,相繼遭到征服滅亡。到了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人統治失敗,聖殿被毀,猶太人從此流浪,一流浪就是上千年,二戰期間更是險些遭遇滅頂之災。
按照常理,這樣的環境本來不利於一個民族創造財富。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只佔世界總人口0.21%的猶太人不僅復國,還在世界科學、藝術、經濟各大領域都取得驚人成就,不提愛因斯坦這些名人,光把目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上的富豪拎出來舉例子。
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喜歡通過一個具體的“寓言故事”闡述打道理,猶太人也喜歡給孩子講故事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眾多猶太故事中有這麼一個“賣豆子”的故事,讀起來非常簡單,但回味無窮,可以解讀出千百層意思:
賣不出去怎麼辦?不要急着全扔掉,你還可以拿回家,發成豆芽,繼續賣。
如果豆芽也不幸滯銷了,還有辦法呢,你可以讓豆芽繼續生長,只要別像陶淵明一樣水平爛到“草盛豆苗稀”的程度,這豆苗還是可以賣出好價錢;
要是大家都不愛豆類製品了,沒關係,豆苗好歹也算綠色植物,整出一堆盆景賣不行嗎?
萬一豆苗盆景拼不過綠蘿、這花那花的,大不了讓它迴歸土地繼續生長,收穫了再賣;
或者你思維更清奇點,拿豆苗去整個“揠苗助長”之類的行為藝術,吸引眼球,給豆苗加上藝術價值,讓它的價格蹭蹭蹭漲,然後打着藝術品的名號,賣給為藝術瘋狂的人。
退一萬步講,以豆子為原材料,還能做出許多美食呢。
探春以前不知道破荷葉爛樹根都值錢,知道後,回家也照着辦。結果,賈家的花園不僅省了很多請人打掃收拾的費用,一年還能賺400兩銀子。
寶釵總結道:“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
一是剔除“不可能”思維,用“沒有可能就創造可能”取而代之,這叫化被動為主動。戰國時期,秦國把不受重視的公子秦異人送到趙國,充當人質。秦趙結仇很深,秦異人生活特憋屈,就相當於賣不出去的豆子。結果呢?呂不韋愣是四處奔走,把他弄回秦國當國君去了......
二是做好長期堅守目標的準備、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別一條道走到黑,這叫化死板為靈活。
三是開源永遠比節流重要,因為事物總在變化,節流是為了保住必要的成本,而多嘗試“開源”則是為了保證自己能適應環境改變,這叫化單一為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