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長子李景隆:被朱元璋器重,受建文帝信任,被朱棣稱為功臣
李文忠的長子李景隆,小名九江,愛讀書,通曉典故,身材高大,眉清目秀,長相英俊,玉樹臨風,舉止雍容得體,備受朱元璋喜愛。而且,李景隆的名字是朱元璋所賜。
洪武十七年三月,李文忠患病去世,時年四十六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備受朱元璋倚重,在常遇春去世後,李文忠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徐達,多次統兵北征,擊敗北元軍隊,戰功赫赫。洪武三年十一月,李文忠被封為曹國公,在六位公爵中位列第四。
在胡惟庸發生之前,朱元璋令李文忠返回京師,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朱元璋懷疑李文忠遭人下毒,嚴懲曾給李文忠看病的淮安侯華中。李文忠被追封為岐陽王,配享太廟,在肖像功臣廟中位列第三,排在徐達、常遇春之後。
李文忠去世後,朱元璋把對外甥的感情傾注到李景隆身上,對他重點培養,委以重任。
洪武十九年,李景隆承襲爵位,成為新一任曹國公。
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馮勝為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統兵征討納哈出,又令李景隆、常遇春的長子常茂、鄧愈的長子鄧鎮等年輕勳貴隨軍出征,接受鍛鍊。
洪武二十二年春,朱元璋令李景隆去安陸操練兵馬。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後,皇孫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
年底,朱元璋加封馮勝、傅友德為太子太師,李景隆、藍玉為太子太傅。
李景隆的地位獲得大大提升,僅次於馮勝、傅友德,朱元璋對李景隆的看重可見一斑。
此前,李景隆多次去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還曾奉命去西番買馬,可能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否則朱元璋不會封他為太子太傅。當時李景隆執掌左軍都督府。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朱元璋再次對李景隆委以重任,任命李景隆為平羌將軍,鎮守甘肅。
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後,對李景隆十分親近和信任。
朱元璋去世時,燕王朱棣成為強藩之首,也成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朱允炆採納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建議,鋭意削藩,第一個削藩對象便是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
朱允炆令李景隆率軍突襲,捉拿朱橚,李景隆成功擒獲朱橚,朱允炆下詔將朱橚貶為庶人。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長興侯耿炳文奉命統兵征討,結果出師不利。
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取代耿炳文,統兵北征。
朱允炆為李景隆舉辦的出征儀式十分隆重,不僅賜與通天犀帶,而且行推輪之禮,在江邊為李景隆餞行,讓李景隆“一切便宜行事”,給了李景隆相當大的權力。
許多久經沙場的將領知道李景隆雖出身勳貴,將門之後,卻不懂用兵,而且妄自尊大,因此心中很不樂意,不願聽從李景隆的指揮調遣。
李景隆快馬加鞭,率軍到達德州,在這裏召集各路兵馬,然後揮師北上,行至河間紮營。
燕王朱棣聽聞李景隆掛帥出征的消息後,十分高興,對部將説:李九江是紈絝子弟,好對付,“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明史》)
朱棣於是讓世子朱高熾駐守北平,令其不得出戰,只據城堅守。
然後,朱棣親率主力離開北平,救援永平;搞定永平後,朱棣率軍直奔大寧。
李景隆聽聞燕軍主力離開了北平,立即率軍北上,圍攻北平。
都督瞿能驍勇善戰,幾乎攻破張掖門,李景隆卻讓他等待主力一同進攻,錯失良機,難怪《明史》認為李景隆因為嫉妒瞿能的功勞而加以阻止。
瞿能後援不濟,只得暫停進攻。
朱棣搶了大寧的精鋭之師後,立即回師救援北平。
雙方在鄭村壩展開激戰,李景隆戰敗後連夜逃走,都沒來得及告訴正圍攻北平城的將士。李景隆當時的兵力人數佔優勢,拼力一搏,未必會輸給朱棣,可是李景隆主動放棄了,慌忙逃往德州。
與朱棣首戰失敗似乎徹底擊垮了李景隆的信心,其實即便決定撤兵,也沒必要如此慌忙,連自己的部眾都沒來得及通知。
為了使李景隆無法利用冬天的時間安心休整,這年十二年,朱棣帶兵出紫荊關,假裝攻打大同。
大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景隆不敢掉以輕心。建文二年二月,朱棣開始攻城,李景隆急忙率軍救援。
可是李景隆率軍出紫荊關後,朱棣卻迅速從居庸關返回北平。
建文帝擔心賦予李景隆的權限小,於是派宦官帶着璽書賜予李景隆黃鉞、弓矢,讓他專心征伐。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師出征,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也從真定出發,兩路兵馬加在一起共六十萬,在白溝河紮營。
與朱棣接連交戰,李景隆打敗而逃,朱棣率軍緊追不捨,李景隆先逃到德州,然後又逃往濟南。朝廷軍隊損失慘重,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伐燕行動,而燕軍卻從此轉守為攻。
一般而言,將門虎子是大概率事件,可是李景隆似乎是個例外。不過,也有一種説法認為,李景隆與朱棣達成了某種共謀,是朱棣的間諜。
建文帝讓李景隆返回京師,黃子澄後悔舉薦李景隆,奏請誅李景隆以謝天下。建文帝沒有采納。
後來,朱棣率軍渡江,建文帝彷徨無措,方孝孺再次奏請誅李景隆,建文帝仍舊沒有準許,不久派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一起去燕軍大營,與朱棣議和。
或許直至此時,建文帝仍對李景隆心存幻想,以為他能力挽狂瀾,派李景隆與谷王朱橞一起駐守金川門。
而李景隆卻乾脆利落,背叛了建文帝。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抵達京師,屯兵於金川門,李景隆與朱橞打開金川門,將朱棣迎入城內。
不久,皇宮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朱棣登基後,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機功”(《明史紀事本末》)為由,封李景隆為太子太師,食祿增加一千石,讓李景隆位列羣臣之首。
永樂二年,周王朱橚上書揭發李景隆曾接受賄賂,刑部尚書鄭賜等人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之徒,圖謀不軌,朱棣沒有理會。
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和文武羣臣一起揭發李景隆及其弟李弟增枝的謀逆罪狀,六科給事中張信等人也再次彈劾李景隆。
朱棣下詔削去李景隆的勳號,不再讓他上朝。
沒過多久,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有向朱棣彈劾李景隆和他弟弟李增枝的違法行為,例如,李增枝置辦了很多了田產,而且養了成百上千的僕人,居心叵測。
朱棣於是下詔削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們禁錮在私宅,沒收其財產。
綜上所述,朱棣似乎有意讓李景隆激起眾怒,然後名正言順地削奪他的爵位。
李景隆心灰意冷,曾經絕食十天未死,於永樂末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