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問大家:什麼是校園文化?肯定會有人指着冷冰冰的牆面裝飾,或者用柵欄圍起來的名人雕塑,大談校園濃厚的藝術薰陶、魅力創設。
但如果領導不刻意強調,有誰能知道?如果不強制背誦,又有誰能記得住?
一些學校在文化塑造當中,脱離了廣大師生的羣體智慧,有的甚至生怕學生一不小心碰壞,為此還用一系列規章制度去約束他們的日常行為。
校園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如果連玩耍都變得顧慮重重,那麼我們的教育究竟是培養規矩意識,還是開發創造思維?
一所學校最大的特色應當是一羣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個華而不實的美好構想。
我們要打造什麼樣的文化?也決不是把其他學校的不同優勢組裝、疊加,而要勤於觀察、重於實踐,發現身邊更多值得讚揚的細節,把這種微小的力量,孵化成富有生機的生命之樹。
每所學校都有其內在的文化潛質,不因領導職位調整而發生根本變化。如果領導能左右學校發展的風向標,那隻能證明我們並沒有挖掘出獨特感性的文化氛圍。
換句話來説,有多少人在意的是自己的仕途,又有多少人為教育復興而殫心竭慮?
塑造校園文化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還是有真正實際的價值,我想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師生都有發言權。
一些優異代表的事蹟,被粘貼在格外顯眼的地方,我並不否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學能力與考試成績能成為好學校的衡量標準,但如今的教育還只是教得好、考得高嗎?
學生的反應及領悟能力千差萬別,能否做到心中無私、因材施教,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良心,負不負責任。成績優異,未必不需要點撥;資質平庸,未必不能夠出眾。
為了保持安靜、整潔的環境,我們能否容得下爭吵、受得了質疑?地上掉落的紙屑、衣服上沾染的污垢等等,這種不盡完美的表現,是不是一次次挑戰我們的“權威”,嚴重的話還影響他人面前“聲譽”。
捫心自問,我們管理學生,有沒有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傷及他們自尊的事情。
人無完人,説錯的、做錯的時候,有沒有及時向學生道歉?對於學生的過錯,是包容諒解,還是粗暴干涉?究竟是“面子”重要,還是學生重要?
隨着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深化,傳統型教師將會越來不受待見,導致師生關係走入“死循環”狀態。如果我們不放下那高昂、抗拒的姿態,不收斂那嚴肅、暴戾的神情,學生學得顫顫巍巍、聽得心驚肉跳,還怎麼提升自主學習的興趣?
作為教師,能夠有學生心甘情願的被我們教,應當是一種幸福的表現。對於教育的無限熱愛,不因環境的突變而喪失信心,不因學生的個性而受到干擾。
不加修飾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它使我們成為一個“常人”,與學生建立起親密的鏈接,使彼此產生一種環繞的磁場效應。每一個突發事件的發生,正是我們走進他們內心世界的契機。
我們既要為辯證思維、機敏應對而稱讚,也要更要為謙遜有禮、感恩奉獻而歡呼。
教育是深入骨髓的嚴謹,是浮於外表的温柔。過去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吃飽穿暖,買不起一件像樣的衣服。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們在上課時精益求精,面對學生哪怕是經常犯錯,也能保持理性與温柔,因此他們無形中能成為我們的榜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每個人都能成為“老師”,我們要習慣這種角色的轉變。並且有可能的話表彰這種“優秀”,讓他們以鑽研、上進為榮,以謙卑、好學為業。只有當他們不斷超越我們,才能迎來下一個開放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