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動力源”又增新動力

兩江觀察微信公眾號消息, 創新驅動發展,重慶再添重磅利好。

6月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戰略決策諮詢、科技創新、“雙一流”建設、人才交流與合作、產學研協同5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市委書記陳敏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與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一行舉行座談並見證簽約。

不久前,教育部公佈了2020年度新設高等學校備案名單,重慶理工職業學院、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重慶健康職業學院3所新建高等職業學校,名列其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從引進知名高校資源,到新增3所高校,再到發力規劃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西部科學城。種種跡象表明,積極搶抓機遇,加碼創新的背後,是重慶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注重觀大勢、育新機、開新局的具體表現。

▲重慶主城。圖源重慶日報/視覺重慶

外引智

兩江君注意到,清華大學並不是第一次和重慶合作簽約,而是重慶名副其實的“常客”,從智博會、智庫支持,到科研機構落户、企業戰略合作等等,其背後都有清華大學的影子。這是因為,雙方有着高度戰略契合、堅實合作基礎。

具體來看,本次雙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乾貨頗多。

在決策諮詢方面,積極參與重慶重大專題研究,為重慶科學制定重大政策、規劃、制度提供決策參考。

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強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重慶爭取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基地、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在助力重慶“雙一流”建設方面,加強與重慶高校合作,在學科專業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

在人才交流與合作方面,重慶將大力支持清華大學優秀人才赴渝工作、實習實踐、掛職任職,清華大學通過短期培訓、訂單培養,為重慶培訓業務骨幹、管理人才和緊缺優秀人才。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在智能化產業、生態環境產業、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強合作,助力重慶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高技術產業集羣。

同時,重慶兩江產業集團還與清華控股、健坤投資、紫光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一行來渝推動市校合作,明確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對接重慶發展需求,在人才輸送、幹部培訓、科技合作、產業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

清華大學是世界一流學府,在科技創新領域具有顯著優勢。這次簽約,標誌着重慶招才引智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事實上,在此之前,雙方的合作已經緊鑼密鼓展開,而且卓有成效。

4年前,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與九龍坡、重慶理工大學攜手,共同設立重慶清研理工創業谷;2019年4月,清華大學西南智能微系統研究院落户兩江新區;同月,南岸區、重慶經開區管委會與力合科創集團簽約。

截至目前,清華大學與重慶相關單位已在兩江新區、南岸區、九龍坡、璧山等地進行了密切的產學研合作,涉及汽車傳感器與微系統、新一代智能芯片、高端傳感器以及綜合應用等領域,可謂是全面佈局、全面開花。

除了清華大學之外,去年重慶還引進山東大學等14家國內外知名高校,引進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還引進了華為集團、華潤集團、中國普天等10家企業研發機構。截至2019年年底,重慶累計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達到65家,夯實了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招才引智,重慶是蠻拼的。今年年初,重慶印發《重慶市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累計引進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渝佈局研發機構,助力重慶實現創新發展。

▲圖源清華大學官網

內建校

5月8日,陳敏爾在調研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時強調,要加強人才協同,加快引育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才、產業技術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作用,把就學和就業創業連接起來,培育造就一大批智能人才、技能人才。

創新驅動發展,智能人才、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綜合來看,重慶新增的3所高等職業院校,各有側重,各有所長,皆緊扣重慶正在深入實施的大數據智能化、大健康產業等發展戰略,培養相關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

重慶理工職業學院位於巴南區,學校規劃用地1007畝,一期建成580畝,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可容納在校生6000人。

學校設有智能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衞生健康學院、藝術工程學院、康養研究所、社區建設研究所等二級教學和科研單位,建有軟件實訓中心、汽車駕駛科目二考場、物流實訓中心、星級酒店等學生實習實訓場所,着力打造智慧教學平台、科研實踐平台、產教融合平台、創業創新平台、國際合作平台,為重慶開發開放提供高素質產業人才供給。

▲重慶理工職業學院正式獲得教育部備案掛牌成立。 圖源重慶理工職業學院

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位於永川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參與主辦,2020年計劃招生1000人。

學校依託華為技術優勢,打造示範性人工智能職業教育集團、智慧校園示範基地、產教融合示範基地、新工科人才培養示範基地、骨幹專業建設示範基地、“雙師型”教師培訓示範基地,定位雲、大、物、智、移等新技術高技能人才培養,內設華為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圍繞新技術開展應用研發與成果轉化。

重慶健康職業學院是此次新增的6所健康類高職學校的其中一所,也是重慶市唯一一所以健康命名的高職院校。學校位於成渝區域性中心城市大足區,辦學規模8000人。

學校面向"互聯網+醫療健康"等專業方向,主要開辦與大健康相關的專業,培養服務於大健康產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設有社區康復、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物聯網應用技術、醫院財務管理等專業,為重慶經濟建設和健康事業提供人才資源支撐。

這3所高校基本以校企合辦為主,彰顯以產業與市場為導向特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極強,有利於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有利於優化人才供給,有利於推進產教融合,對重慶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無疑是極大的利好。

▲繁華絢爛的重慶都市風景。 蘇思 攝/視覺重慶

育新機

當前,重慶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恢復性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羣”協調發展、西部科學城等為抓手,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另一方面,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發展,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拓展智能化應用場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

無論觀大勢、育新機,還是開新局,關鍵在於創新。而創新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

顯然,人才不足是重慶創新發展的一個突出短板。截至2019年年底,重慶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學校65所,其中有本科院校26所,39所高職專科院校,研究生在校人數為7.26萬,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人數為83.49萬,和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即使算上新增的3所高校,這與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所急需的智能人才、技能人才還遠遠不夠。

▲重慶城市美麗風景線。 成翰 攝/視覺重慶

不管是建設西部科學城、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還是搶抓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戰略機遇,大力建設“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過程中,作為創新的“動力源”之一,高校的角色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從與清華大學簽約人才交流與合作成重點之一,以及從新增高校的名稱中“理工”“智能”“健康”等關鍵詞,可以看出重慶進一步深化校市合作、校企合作,培養更多智能人才、技能人才的深意。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在孕育創新發展新格局的過程中,重慶要利用好引進高校和新增高校的雙重有利契機,一天也不耽誤、一刻也不懈怠,既重視智能人才、又重視技能人才,既注重培養本土創新人才、又大力引進“高精尖缺”領軍人才,營造“近悦遠來”的人才生態,為育新機和開新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持。

原標題:“第一動力源”又增新動力

舉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3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一動力源”又增新動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