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百九十六年的冬天,韓信忐忑地入漢宮,他有不詳的預感,但又不願意去深想,臨行前他的幕僚反覆跟他講劉邦心性的險惡,他不聽,他當然知道劉邦猜忌心重,只是他沒想到,死亡來得如此之快。
臨死前,韓信後悔地大叫:“我後悔沒用蒯徹之計,反而被一個婦人所欺詐,這難道是我的命嗎?”他的聲音久久迴盪在大殿中,無比淒厲。
韓信是個能將,他的才能不僅讓劉邦信服,也讓劉邦恐懼。韓信在劉邦和項羽膠着的時期毅然投靠劉邦,等於給劉邦團隊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當時有這麼一句話:“二主之命懸於足下,你要幫楚,楚就贏了,你要幫漢,漢就贏了。”既然他有這麼大能力,為啥不獨立,為什麼不稱帝呢?
其實韓信最好的機會就是劉邦跟項羽膠着的時期,這時他只要多一點剛毅,決裂出兩個團體,他就可以讓楚漢變成三國局面,而中原鹿死誰手,還並不一定。
韓信脱離劉邦自成一國的時機應該在他滅了項羽派來攻打他的龍且大軍的時候,當時項羽派人來説服他,他拒絕了。蒯徹是謀士,他是第三方,他勸説韓信趁機獨立,而韓信卻猶豫了。為什麼?
韓信顧念劉邦“解衣推食”的恩情,不願意背棄劉邦。我們知道韓信是古代的“士”,“士”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也是比較狗血的,“士為知己者死”,韓信始終不能忘記在自己倒黴得不要不要的時候,項梁項羽根本不拿他當盤點心的時候,劉邦是怎麼尊重他的才華,怎麼一步步的讓他掌控軍權的。那種毫無理由的信任,足以讓他想起來熱淚盈眶。
但韓信畢竟是個能人,一個能人,就不甘心永遠屈居人下,就想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稱帝”。韓信的野心在打攻打齊國的時候暴露無疑。
很有意思的現象,他既然不願意背叛劉邦,又為什麼趁火打劫要劉邦封他做“齊王”呢?
蒯徹給韓信出的第一個計謀是攻打齊國,可問題是劉邦覺得聯盟比較划算,聯合齊國是輕而易舉的,根本不需要攻打,但韓信渡河打齊國了,齊王被激怒了,把酈食其煮了,劉邦無故失去一個能臣,心中的惱火可想而知。
在這個時候,韓信竟然提出代理齊王,劉邦差點氣瘋了。在張良陳平的勸説下,劉邦嚥下這口氣,可內心對韓信早已恨之入骨。
此時韓信講起所謂的“義”,我們有理由相信,韓信真心不是要謀反,而是要守住“士”的節操。如果他鐵了心要謀反,總會找到一個好的時機。
有人説,韓信擔心自己實力不夠,這也有道理,劉邦無時無刻不在牽制着韓信,提防着韓信。
我們知道韓信是大將軍,漢家兵馬都歸他管制,而在韓信攻伐其他國家的時候,劉邦都安插一些親信,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間諜”,劉邦安插的人比如灌嬰、曹參都是沛縣集團的,在中國文化紐帶種,都是一個縣出來的忠誠度是沒問題的,即使韓信出錢買,也買不到同鄉的情分。
平定齊地後,劉邦對韓信很不放心,不斷地剝奪他的軍權,劉邦今天來“借兵”,明天來“借兵”,不停地將軍隊從韓信手中奪走,讓他再招募新人。後來韓信打項羽,用了很多“陰招”,比如切斷糧道,輪番出擊,這才擊敗項羽。
從他作戰的手法看,他手中的精鋭力量不多。
韓信錯就錯在他聽了蒯徹的話,但又沒聽到底。蒯徹這是西醫療法,下得是猛藥,開始的藥下的猛,後來斷藥了,反而讓劉邦鉗制住了韓信的力量。
韓信利用計謀打下齊國,他得到的是齊國的國都,而不是所有的齊國土地,齊國的土地大部分在田氏手裏,這造成他的根基不穩。
韓信拿下齊地後,他的實力看似增強,實則被削弱,實在是韓信的謀略不夠。他選擇要了虛名,等於提前宣戰,而他又出於對劉邦恩情的眷念不肯撕破“士”的情感“遮羞布”,導致自己陷入被動,最終被劉邦用計捉住。
而韓信大喊他是死於婦人之手,這個婦人指的是呂雉。呂雉雖然心狠手辣,但韓信也是優柔寡斷。韓信不是死在呂雉手裏,而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
楚漢之爭,筆者看來韓信並非全無機會。
韓信總之來説算是一個重情義的男子,他的一生女人不多,一個女人是青梅竹馬,後來嫁給他人,丈夫死後韓信又遇見她,就娶了她。一個齊國貴族,她要求韓信幫她復國再娶他,等韓信成了“齊王”,就去娶了她,那時她已經三十多歲了。
這些與愛情有關的八卦寫給看客一樂,而韓信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因子,也是揮之不去的。
如果韓信一意孤行獨立於劉邦,大家認為他有沒有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