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諸葛亮趙雲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心情可以理解,趙雲為何要勸諫?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啦!我將為您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秘聞、世界歷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檔案揭秘,為您揭開最神秘的歷史秘聞,還原歷史真相。

關羽失荊州後,劉備於公於私都不能不有所表示:於公,荊州丟失,就失去了進取中原最便捷的通道,捱打不還手也會影響蜀漢士氣;於私,不替關羽報仇,張飛首先就不答應,魏延可能也會心裏不舒服。

劉備不是一個只重義氣不管大局的莽夫,這位一代梟雄的政治遠見,未必在諸葛亮之下。權衡利弊得失,劉備不得不向孫權施加軍事壓力:能夠讓孫權吐出吞掉的荊州地盤,並交出降將糜芳傅士仁叛將範強(咱們説的是正史,正史中是範強不是範疆)張達,劉備未嘗不可以接受孫權的求和。

事實上孫權確實在劉備的軍事壓力下認慫了,《三國志·先主傳》和《三國志·吳主傳》都記在了孫權主動求和:“(章武元年)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一開始是打贏了的,這個陸議,就是我們熟悉的陸遜:“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

劉備戰場形勢佔優,而且後續部隊正在源源不斷趕來,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輕易收兵——也許是孫權開出的求和條件不能讓劉備滿意:交出糜芳傅士仁範強張達,孫權可以做到;吐出已經吞下去的荊州土地,孫權捨不得。

劉備夷陵戰敗後,曹丕有些猴急,在當年九月就派出主力部隊去趁火打劫:“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孫權一面派兵迎戰,一面再次向劉備求和。眼見伐吳難以成功的劉備就坡下驢,打贏了無條件停戰:“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我們從孫權的軍事部署中,似乎能看出諸葛亮左右為難的主要原因:”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這個諸葛瑾,就是諸葛亮的親大哥,諸葛亮膝下準備繼承家業的”兒子“諸葛喬,就是諸葛瑾過繼給他的(諸葛瞻227年才出生)。

如果諸葛亮贊成伐吳並跟隨劉備出征,那麼很可能就會在敵方軍隊中看到寫着”諸葛“二字的旗號。如果反對伐吳,那麼他的”隆中對“就成了空中樓閣:不奪回荊州,又怎麼實現荊州益州兩路大軍分進合擊的戰略構想?

於是正史中沒有諸葛亮勸諫劉備伐吳的片言隻字,只是劉備夷陵戰敗後,諸葛亮才惋惜地説:”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贊成伐吳,傷兄弟之情,反對伐吳,失君臣之意。所以即使諸葛亮打心眼裏不願意劉備出征,也只能把話藏在心裏,並且上書為秦宓求情——秦宓公開勸阻劉備伐吳,結果被關進了大牢。

諸葛亮左右為難有苦説不出,如果他站出來以丞相身份反對伐吳,那肯定會極大地挫傷蜀軍(他們自稱為漢軍)的鋭氣:君相不和,乃治國大忌,丞相諸葛亮對皇帝劉備的決定,只能無條件支持。

所以敢説話的秦宓進了監獄,沒法説話的諸葛亮只能事後表示惋惜,而趙雲則無所畏懼,當眾反對劉備伐吳:”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趙雲的意思,是滅了曹魏,孫吳自然不戰而降,這樣既全了劉備孫權的郎舅之義,也不傷諸葛亮諸葛瑾的兄弟之情。

趙雲敢站出來説話,那是因為他跟劉備的關係,可不是諸葛亮龐統法正能比得了的:趙雲一直承擔着劉備”衞戍司令“和”錦衣衞都指揮使“的任務,其親近程度,甚至不在關羽張飛之下。

劉備對趙雲的信任,是獨一無二的:劉備帶龐統入川,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在荊州,但是負責看家的還是”留營司馬、特任掌內事“趙雲。

周思源解釋:”留營司馬相當於首都衞戍司令部司令兼公安局長。既負責大本營的防禦工作,同時又負責治安工作。“

趙雲當過劉備的牙門將軍(繼任者是魏延),牙門將軍的權利有多大,讀者諸君可以自行搜索。

在劉備看來,老成持重的趙雲,是他最後的依靠;在趙雲看來,有啥説啥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秦宓勸諫而被關進大牢要處死,而趙雲反對劉備伐吳,連一句批評都沒聽到,他還是負責替劉備把守後方,並且成了劉備最後的救命稻草:”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白帝託孤(也稱永安託孤)的時候,趙雲就在劉備身邊。有趙雲父子守在劉禪身邊,劉備才敢放心地對諸葛亮説:”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諸葛亮是不可能不”叩頭出血“表忠心的——如果他的回答稍有遲疑,趙雲會不會拔出劉備賜給他的”蜀主劍“從帷幕之後衝出來?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