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曾經叫“高堂”?

渭南市華州區的鄉鎮建制自古有之,其名稱、政區、數量,歷朝歷代變化頻繁,延續至今,全縣共有10個建制鎮。這10個鎮的名稱來歷各異,但都有其歷史、自然、人文的深刻內涵。

高塘曾經叫“高堂”?
華州鎮:因鎮政府所在地為古華州城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在今縣城位置的古華州城,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所建,唐華州城的周長大約8.5公里,今縣城古城村、吳家村至大街一帶,氣象站到東關一帶,都在唐華州城的範圍內,而這一範圍正是今華州鎮轄區的重要部分。

杏林鎮:因轄區內曾杏樹成林,盛產紅杏而得名。清朝的《州鄉土志》記:“近山砂礫之田,東西數十里,皆桃杏林也。”而杏林鎮正處於這數十里紅杏林帶的中心區域,杏的栽培面積、杏果產量,在20世紀60年代都曾佔到全縣的60%左右。1970年以後,“紅杏十里”已不復存在,但“杏林”一名,卻保存了下來。

赤水鎮:因境內有赤水河而得名。赤水河因河水發紅而名“赤水”,據民間傳説是西晉大將周處在此斬蛟,蛟龍血染河水而成,實際應與河水從南山流出挾帶紅褐色礦物質有關。“赤水”這一河名在南北朝時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已出現,依河而建的今赤水街當時已經形成,稱為赤城。唐朝時,今赤水街已是繁華的赤水集鎮。

高塘鎮:因鎮政府駐高塘街而得名。“高塘”一名最早見於文獻的,是明朝《華州志》(成書於1572年),不過該書寫作“高堂”,112年後編纂的清《續華州志》認為“高堂”是“高塘”之誤。據當地故老相傳,此處舊有五龍泉,積水成潭,潭邊築堤,高塘街市就建在堤岸邊沿高處,故稱“高塘”。

高塘曾經叫“高堂”?
圖:烈士羣雕華州高塘幫攝

大明鎮:因鎮政府駐地舊為大明寺而得名。大明寺的得名,有人説是因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第四子隱居於此,企圖恢復大明王朝而命名此寺為大明寺。其實這是錯誤的。成書於1572年的明朝《華州志》就記此地早已有大明寺,這比崇禎皇帝出生的時間還早38年。

瓜坡鎮:因鎮政府駐地瓜坡古為瓜田之地而得名。“瓜坡”一名,在華州現存的最早的志書——明朝的《華州志》中就已出現:“瓜坡,縈以眾泉,古瓜田之地也。”

高塘曾經叫“高堂”?
蓮花寺鎮:因境內曾有一“蓮花寺”廟宇而得名。此寺位於小街以北的老西潼公路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同治七年(1868)曾重修。寺門前池塘遍植蓮花,因名蓮花寺。上世紀初年,寺廟敗落被賣。1930年代初,隴海鐵路陝西段修建,需用大量鋪路石渣,此寺左近直至南部的半截山下,亂石十里,是上好的石材,西安鈺記公司就在此設立了石料站。1950年該石料站被收歸國有,並發展為蓮花寺石渣廠。1958年8月,當時的柳枝鄉、羅紋鄉合併,然後以已經馳名的“蓮花寺”作為鄉名,以後又作為鎮名。

柳枝鎮:因鎮人民政府駐柳枝街而得名。柳枝原名“柳子”。“柳”,指唐朝人柳懷素,時任右拾遺一職;“子”,古代尊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為“子”。此地名“柳子”,為後人追念柳懷素為華州城隍廟撰寫碑文而命名。明清兩代的華州舊志書,記有柳子鎮(今柳枝街)、柳子裏(政區)、柳子坡(今柳枝街以北的田野)等。上世紀初年時依然寫作“柳子”,20世紀50年代初,逐步意轉為“柳枝”。

下廟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為下廟而得名。下廟的得名是因為此地舊時曾建有西嶽廟,當時華陰縣的西嶽廟為上,華州的西嶽廟為下,故稱華州的西嶽廟為下廟。華陰縣、西嶽華山在明朝及其以前屬華州,在華州州治所在地建一個規模較小的西嶽廟,供當地官民祭祀華山神。在明朝隆慶六年(1572)成書的《華州志》中,“下廟”這個地名已經出現。1956年設立下廟鄉(1998年改鄉為鎮)。

金堆鎮:因鎮政府原駐地為金堆而得名。這個金堆是個村名,古時稱金斗,因當地曾向官府日進“鬥”金而得名,後來音轉為金堆,又因四面青山環繞似“城”,故又稱“金堆城”。雖然只是一個小山村,但在古代卻因產沙金而聞名。明朝《華州志》中,已有金堆城“淘取黃金之沙”的記載。1955年,西北地質局金堆城地質隊在這一地區發現了鉬礦,金堆也成為比較有特色的工礦型城鎮,因此,1980年改原金堆人民公社為金堆鎮。

高塘曾經叫“高堂”?
來源:華州浩遠文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高塘曾經叫“高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