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促進甬城學子全面發展
孩子們清理校園裏的小池塘。
學生們在勞動。
孩子們坐在荷塘裏的小船上上自然課。
通過向媽媽學習,小楊同學做包子手藝快“出師”了。
記者 蔣煒寧 通訊員 楊陽 胡谷懷 文/圖
“生活即教育,體驗即成長”,當前,這一理念正被寧波百萬學子們秉持和踐行。
勞動和研學逐漸成為甬城學生社會實踐的兩大主題,並從寒暑假向非假期延續,向各學段學生覆蓋。全市近百萬學生走街串巷,奔波調查,尋古訪今,在探訪中增長學識;下田頭種植、領養小動物,買菜燒飯、操持家務,在勞動中收穫技能……在這個社會大課堂裏,獲得另一維度上的收穫,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尋根:探尋家譜和勞動物件,傳承文化
不久前,北侖中學學生唐暢、鄔天興跟隨北侖一社團成員來到郭巨古城,探尋家譜的歷史。進入四通八達的郭巨古城,兩人訪問了82歲高齡的汪永定爺爺。汪永定是郭巨有名的鄉賢,頭髮雖然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鑠。他開心地向大家展示他們汪家的族譜《蛟川雲衢汪氏宗譜卷三》。
族譜是中華傳統祖宗文化的集中體現,只要是同族,他們的名字、生辰等會記錄在同一部家譜裏,這樣大家就被系在同一根親情的紐帶上。
汪永定説,族譜原有三本,但前兩本被意外燒燬了,剩下的這本是自己從大火中搶救出來的。汪永定是這部族譜中記載的最後一名,所以族譜就交給了他保管。一部族譜讓同學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同時見證汪家乃至郭巨古城的滄桑風雨。
族譜承載着歷史的記憶,為現代的人們回答了家族的來處,因此格外值得珍惜。尋根不是要重返過去,而是要警示我們重視傳統文化這份寶藏,並將它們世代傳承下去。
煤油燈、蓑衣、墨斗、頂針……鄞州實驗小學則用尋訪得來的勞動舊物件辦起了一個“勞動長廊”。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勞動中創造出許多富有特色且高效便捷的勞動工具。在兩個多月的尋訪中,該校孩子們蒐集了許多有趣的勞動故事,一樁樁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無限付出,也反映了時代的大變遷。
“聽外婆説,以前連白熾燈都沒有,家裏用的是煤油燈,裏面的燈芯用棉線搓成,外面有個玻璃罩!”一名學生上台展示尋訪到的勞動舊物件,從物件的外形特徵説到用途,再到它們的製作原理。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被這些舊物件所藴藏的智慧深深吸引。
“隨着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勞動工具漸漸地成為過去時,但勞動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積累的創造和智慧,值得新時代每一名少年去學習、去體會。”該校科研主任蔡燕娜老師説。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水鄉寧波,自古以來是萬橋之鄉,遺憾的是現存完好的古橋已為數不多,相當部分散落在僻靜的角落和人跡罕至的地方,漸漸遊離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於是濱海國際合作學校的師生決定一起尋訪古橋,為它們拍攝宣傳視頻,着力弘揚中華橋文化。
通過朋友圈救助、逛書店搜尋、到圖書館找絕版圖書……最後孩子們商定以“寧波古橋”為主題,加上各區縣(市)代表性的古橋,終於20座古橋名單出爐。入選的古橋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哪怕有些是後代重修的也儘可能地保護了古蹟,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富含建築的審美價值。
孩子們以家庭為單位組隊到目標古橋實地採風,為尋訪的每座古橋寫了講解詞,並現場錄製視頻。他們還採訪古橋周邊的老年人,走訪村委會,以更多地蒐集古橋的第一手資料。
熱點:抗疫與《民法典》宣講,深入人心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法學院“戰疫青年説”團隊深入社區、校園開展戰“疫”故事宣講,讓生動鮮活的事蹟進社區入人心。
荊州醫院醫生張卓、瑞安人民醫院護士潘飛飛、洞頭新聞記者林磊、東陽交警大隊警官蔣康豪,還有夜市地攤攤主、武漢淘寶店店主……通過前期訪談,他們的戰“疫”事蹟與體悟成了同學們宣講時的生動素材。團隊成員林海逸走進社區文化大禮堂,向社區居民們講述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持續做好個人防護的必要性,號召大家仍要常戴口罩、做好飲食衞生與日常清潔等,同時帶來了《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的主題演講。
除了講好戰“疫”故事,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團隊成員還結合自己疫情下的思考,運用專業技能與個人特長製作了疫情繫列核心價值觀宣傳海報、兒童防疫知識科普海報等。
工廠如期復工復產彰顯“富強”;志願者暖心勸導與問候表達“友善”;醫護人員兢兢業業堅守一線傳遞“敬業”等等,從身邊的細節挖掘其背後的重大價值追求。“將核心價值觀和疫情相結合產生出很好的效果,以小見大,把我們平時可能忽視的東西提取出來,很亮眼。”陳同學説。
過去的一個多月裏,寧波高校的法學、傳媒專業學生成立了一支《民法典》普法宣傳實踐隊,做了30多場宣講。
“一般大家會覺得法律是枯燥的,我認為作為法學學子有責任將‘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法典》講解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讓社區裏的爺爺奶奶都可以瞭解《民法典》。我很開心也很樂意這樣去做!”宣講隊隊員吳煒湞對《民法典》宣傳充滿了熱情。
團隊下設網宣、採訪和宣講三個小隊,分別各有2名學生黨員擔任小隊負責人,採用線上普法與線下宣講、採訪相結合的方式。
團隊的《民法典》宣傳陣地不僅僅在社區,他們還通過網絡宣傳渠道,根據《民法典》的不同編,分別製作了微信推文6篇,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編的宣傳主題都新穎獨特,緊跟大眾潮流,有“揭開總則編的神秘面紗”“‘物權編’拍了拍你”“G‘合同編’號發車時間到”“令人心動的人格權編”“您的好友‘繼承編’已上線”等,讓枯燥無味的法律條文變得通俗易懂、生動可愛!
採訪小隊專門針對不同領域,請律師、法官、檢察官、司法局幹部、思政教師等從業者,進行《民法典》相關問題解讀,深受羣眾歡迎。
勞動:從種植、售賣到家務,鍛鍊自我
在行知實驗小學裏,不僅每個班級學生要學做小農夫,還有專門的廚房練烹飪,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從種植、採摘、燒製到記錄一整套體系。“費盡艱辛才能吃到一口菜,才能惜物惜力。”該校校長謝增煥説,完整的勞動過程帶給孩子更多感悟,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在五鄉鎮中心小學新生入學先“儲能”,儲的是家務勞動技能和獨立生活本領。掃地、倒垃圾、淘米、洗碗、剝蝦等10餘項最為簡單的生活勞動技能,是全體一年級新生需要儲備的能量目標,需要每天操練。
其他各個年級的學生也有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儲能”作業。學校設計了各個年級段的梯度式漸進式的生活勞動技能儲蓄訓練項目。如二年級的學生要學會正確使用電飯煲做飯;三年級的學生需要學習洗自己的衣服鞋襪等;四年級的學生必須掌握瓜果“刨皮”的熟練技能;五年級的學生會去菜場獨立買菜;六年級的學生則開始學習拆換枕套、被套等有一定難度係數的家務活。
“我們家每天做晚飯的米是我淘的。”“我每天洗碗,開學到現在,打碎過一個碗,當時特別難過。”“我最擅長的家務活是給瓜果刨皮,一般我能刨出一整條長長的皮。”孩子們覺得自己長本領了,家長也很舒心。看到學校錄製的學生燒菜小視頻,家長興奮地轉發朋友圈。
今年年初,北侖泰河學校把校內果園、池塘、綠地等重新規劃改造,種上茶葉,開墾農田,池塘養魚,邊角地養小動物……然後把這些農林漁牧打包成“耘夢園”少先隊農場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班級競標分包制的形式招標,每個班級“包田到户”,自負盈虧,盈利自由支配。
晴天澆水,雨天防澇,種什麼菜經濟價值高?魚塘怎樣才能盈利?……在這真實的情景中,才有了泰河學子在烈日炎炎的暑假裏不忘到校種植、除草、澆水、採摘、打掃、飼養,甘當“田保姆”。孩子們還自發地排出了勞作值日表。小顧同學媽媽説,一輪到勞作值日,孩子一定會邀請爸爸媽媽到班級責任田欣賞欣賞,有時也打打下手。這對孩子增長農業知識,培養勞動觀念及吃苦精神特別有意義!
基地裏野草不見了!整齊的玉米,黃金瓜遍地可見。池塘的水不渾了,鯉魚水中嬉戲,水稻長勢良好,煞是好看。
實踐出真知,行萬里路的研學和每天的各種勞動,讓孩子們獲得知識以外的更好收穫。
把自然課搬到荷花池 體驗鄉村文化
仲夏,正是賞荷好時節。日前,北侖區小港學達小學暑期社會實踐隊的12名少先隊員來到了小港街道下邵社區合興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文化體驗活動。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隨着一條精巧的烏篷小船映入眼簾,隊員們登船泛舟,駛入荷花深處。如此近距離地觀荷賞蓮,對他們來説還是初次體驗。緊接着,一場有趣的自然課就在這條小船上拉開帷幕。隊員們開心地觀賞着荷花,瞭解了很多書本上未涉及的知識,比如,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可以説荷花全身都是寶。
由於天氣炎熱,402班的唐藝博同學熱得滿頭大汗,她一邊擦汗一邊説:“摘蓮蓬比吃蓮子有趣多了,但是今天體驗下來最大的感受是農民伯伯摘蓮蓬很辛苦,因為蓮蓬是每年七八月成熟,那就意味着要頂着酷暑坐船去採摘蓮蓬。你看,這才一會兒,我就熱得幾乎全身濕透,還被蚊子咬了幾個大包。”
(蔣煒寧 楊陽)
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範學校 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名單公佈
市教育局近日首次公佈寧波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名單,有40所學校、14家企事業單位入選。
據相關人士介紹,不少參與申報的學校,因地制宜開闢了自己的勞動教育校內校外基地,學生勞動教育內容豐富,有學校保潔、學校綠植維護、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家政勞動、中草藥栽培等,具有鮮明的特色。
而參與申報的基地,不少承擔過學校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農作物種植、勞動技能鍛鍊、職業體驗、家政等勞動教育課程豐富,師資配備完善,勞動教育管理規範。
最終,經過專業審定,海曙區鄞江鎮中心小學等40所學校獲評“寧波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範學校”,海曙區青少年宮等14家企事業單位獲評“寧波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本次獲評市級示範學校或實踐基地的,均掛牌3星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和實踐基地。以上學校和單位若同時獲評省勞動實踐教育試點學校和省勞動實踐教育試點基地的,均掛牌5星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和實踐基地,涉及學校12所,包括象山縣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寧波市(杭州灣)青少年學生實踐基地、江北區實驗小學、慈溪市衞前初級中學等。
來源: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