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建路的變遷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所有關於故鄉山西省忻州市的記憶,都圍繞着新建路。父母的工作單位,曾經就讀的小學中學,無一離得開新建路。這是一條日日走過的路,既熟悉又親切。陪伴我走過童年、少年和青春,直至離開家讀大學。

記得讀小學時,每年暑期的義務勞動。揹着水壺和乾糧,沿着新建路一直向北,走到十里後村,幫助農民拾麥穗。上世紀70年代的新建路是小城最長最繁華的一條街,從南向北,步行亦不過10分鐘。路北盡頭,新蓋了一間長征路商場。過了長征路商場,新建路就變成了一條窄窄的沙土路,坑窪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濘難行。再往北走一段就是十里後村了。新建路在此被截斷,盡現眼前的,是一片綠油油的高粱地和玉米田。沿着田埂穿過比我們高很多的高粱玉米地,就是一片收割後的麥地。很多時候,田邊還堆積着未被運走的麥稈,黃褐色的土地裸露在藍天白雲下。

我們胳膊裏挎着小筐,在麥田跑着拾麥穗。田邊的水溝裏有很多青蛙,嘰嘰呱呱地叫着。那時的天很藍,地也遼闊,空氣更是透徹心扉的清爽。麻雀和叫不來名字的鳥兒,嘰嘰喳喳。

後來,去了北京工作,隨之又漂洋過海。闊別多年後,當我再一次返回故鄉時,家鄉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路平坦筆直,寬闊的路面擠滿了各式汽車。兩旁高樓成羣,店鋪林立。廣告牌張揚熱鬧,人流熙熙攘攘,新建路已不是記憶裏的模樣。沒有了綠油油的莊稼地,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的巨大建築羣,猶如一幅巨大的灰色布幕,橫陳於天地之間。風吹過,汽車駛過,捲起漫天的塵土。

2019年11月,我回家探望母親。妹妹特意告訴我,如今小城加強綠化工程,每個居民小區都有自建的小型花園。尤其是新建路,被小城人譽為綠色天堂。所以,第二天清晨,我決定健走新建路,欣賞妹妹口中的綠色世界。

新建路拓寬了,站在街口,往南一望,歷時200年的古城門依然矗立,一縷金黃色的晨陽斜斜地劃過古城樓。再扭頭北望,筆直寬敞的馬路望不到盡頭。

甩開大步,向北行。清晨的風,清淡甜爽,陽光温暖宜人。路旁的店家還未開張。馬路兩邊種植各類樹木。店鋪與馬路間的空地上,間或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花圃,綠意盎然。新建路不再塵土飛揚,變成了一條綠色走廊。

一路走一路欣賞一路讚歎。路過重建後的長征路商場,周圍種滿了冬青、松柏,綠意葱葱。前邊還有一個小型噴泉,在陽光下幻化出彩色光圈。過了長征路商場,路東有一街心公園,有柳樹、楊樹、丁香樹和銀杏樹,幾張長椅。中間一空地,一羣人正在歡快地跳着廣場舞。幾隻麻雀閒散地啄食,有人走過,便撲騰騰地飛向樹杈。

再往北走,就是十里後村了。兒時拾麥穗的地方建成了人民公園。蜿蜒曲折的人工湖,挖出的土在旁邊堆積成一座小山。湖面狹窄的地方架起幾座拱形小橋。山上山下樹木成林,樹葉開始變色,被風一吹,刷啦啦地響。湖水周圍鋪着大片草地,綠意盎然。林蔭小道上,一個年輕人在遛狗,一個長者揹着手漫步。清澈的湖面上,浮着幾隻野鴨。天藍雲淡,芳草萋萋。一瞬間,彷彿回到了滿目碧綠的江南水鄉。

從人民公園出來,繼續往北走。就是開發區的住宅樓。弟弟家就住在這一大片的樓羣裏。前幾日在弟弟家吃飯,站在十幾層的高樓往下望,幾座高樓之間鋪陳棋盤式整齊的小花園,噴泉、綠草、花卉、遮陽大樹、長凳短椅,舞劍的青年,打太極的長者,推着小車的年輕媽媽。弟弟説,現在城市規劃要求居民小區必須有一定面積的綠化區。

本來計劃一路走下去,看看而今新建路的盡頭在哪裏,用腳丈量一下新建路究竟有多長。健走一個多小時,新建路依舊向北伸展,便放棄了。整個途中未曾見過一片碎紙屑,昔日的垃圾去了哪裏?原來新建路的兩旁,垃圾桶隨處可見。弟弟説:“現在都不好意思往地上扔垃圾了,總是攥着垃圾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

新建路早已脱胎換骨,真正變成了一條新建的路。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豔豔的花,小城安靜的週末清晨,唯有啄食留守的麻雀,為它唱一首清晨的綠色歡歌。

因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兩年未曾回家,未曾走在新建路上。不知下次回去時,新建路會有怎樣的變遷,又將帶給我怎樣的驚喜?無論如何變化,新建路永遠都是屬於故鄉最美好的一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