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進入大學不會寫作?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談為何大學寫作課如此重要

中學生進入大學不會寫作?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談為何大學寫作課如此重要

寫作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大學紛紛成立相應的寫作機構,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都成立了相應的寫作中心。寫作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表達與溝通的普遍能力已成大學教育的必備要求,是研究型大學開展學術探究的主要呈現方式,也是學生未來進入各行各業的通用能力。在復旦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中,我們一直把寫作定位為通識教育的樞紐。

對於通識教育而言,一般人們都會説它是一種全人教育,關乎價值判斷、學術視野以及可遷移能力的提升。寫作通常被認為是能力訓練的一個突出方面。事實上,寫作的意義遠遠不限於此。寫作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所呈現出來的書面表達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習的吸收與消化,思想的整合與創新,信息的收集與處理,思維能力的訓練,文字能力的提高,都與寫作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認為,寫作在通識教育中佔有着樞紐地位,寫作的好壞關乎教育的成敗,寫作的訓練應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全過程。

大學寫作是整合學習過程、消化學習內容以及呈現思維能力的過程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對於寫作的認識受限於創意性的寫作,這與中學的語文教育有關。

中學語文固然非常重視寫作訓練,但常常會把語文學習當作某種層面的文學學習,語文寫作會與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分析相結合,側重於學生的文學性表達、情感性表達以及修辭訓練。但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學術性寫作,是一種説理性的寫作訓練,這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性訓練。大學寫作更重視批判思維、分析論證、概念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是與大學各專業相關的通用能力,因此許多學生在中學畢業進入大學後,往往在寫作方面存在巨大欠缺,缺乏縝密的思維訓練、缺乏紮實的論證習慣和嚴謹的文字能力。在這個意義上,進入大學就應該跳出語文範疇的寫作而確立大學寫作的新概念。

為何説寫作是通識教育的樞紐?

因為寫作不僅是文字能力,而且體現在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在學習過程中,如何閲讀經典,如何探討學習的各種主題,從最基本的概念澄清到不同概念之間的辨析;如何把學習內容吸收、消化,在同學之間做好學習報告;如何做好論證,從部分內容論證到整體論證的連續呈現,學會用各種證據説話;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原創性的思想……這些都需要通過各種層次的寫作來表達,寫作是學習的綜合輸出終端。

因此,寫作的背後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巨大的整合、消化以及呈現的過程,涉及到我們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今天我們談論寫作,要有一個根本性的觀念轉變:寫作不只是文字功夫,更多關乎思維是否合理,邏輯是否清晰,論證是否嚴密。

世界一流大學的寫作課各有各的特色

世界一流大學都非常重視寫作訓練,普遍把寫作訓練看作大學教育的核心內容,並形成了相應的寫作訓練項目,如哈佛的“説理寫作課程”,耶魯大學、紐約大學的“寫作課程”以及斯坦福大學的“寫作與修辭項目”等。

哈佛大學對於學生的寫作訓練有非常細緻的要求。指導老師會要求學生寫三篇文章,長度在5-10頁,隨着學期進行,寫作篇幅和複雜程度也會不斷增加。第一篇作文一般要求學生仔細檢查來自某單一信息來源的論據;第二篇作文通常要求學生將某個理論或概念應用到論據之中,或者要求學生在兩個或多個論據來源之間做出比較。第三篇要求學生進行深入某一主題的寫作,甚至介入到一定程度的學術討論。

這也意味着,寫作訓練需要通過細緻的分解工作,教會學生如何概括、如何引證、如何論證、如何介入學術爭論。

斯坦福大學的寫作項目也對學生有非常明確的寫作要求,對於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層級的訓練,一年級關注學術論證的基本要素,包括理解作者的立場,發展出論證性的觀點;發現、發展有説服力的證明;選擇適當的組織結構與行文風格;理解不同受眾的期望。這些課程都強調學生要學會有效運用一手和二手的信息來源,以及要有效運用實地調研數據。二年級重點培養學生撰寫研究以及口頭報告研究時所需要的寫作和溝通技能。這部分課程重點是強調文章的內容、組織結構與行文風格如何持續不斷地發展與改進。

芝加哥大學會安排寫作中心和專門的核心課程寫作導師,由成績優異的本科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擔任。這些寫作中心不僅是“修車鋪”或“診療中心”,而是像師父帶徒弟那樣,對學生一對一地輔導;幫助低年級學生髮展和改進論文的融貫性、組織結構、以及論證的精細程度。與學生一起頭腦風暴,幫助學生提問、思考、撰寫大綱,直到學生能寫出一份完整的草稿。

通識課程是“藥引子”,讓學生在本科學習中全程實踐寫作

就“通識寫作”而言,目前國內大學的通識課程的數量並不多,學分也不高。在這非常有限的學分裏,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學生寫作能力完全提高。“通識寫作”是一種通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更多是訓練學生的寫作意識和方法。

通識核心課程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於大學寫作有高度的自覺與敏感性。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寫作在自己學習過程中如此重要,並通過明確寫作的環節來完成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在進入專業課程之後進行更自覺、更完善的專業寫作訓練。學生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自覺在本科學習的全過程中實現寫作意義。所以説,我們要把通識課程當作“藥引子”,通過“藥引子”把藥效提煉出來,從而達到很高的療效。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七大模塊核心課程中,除第五模塊“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課程的寫作作為考核形式只佔27%以外,其他各模塊課程大多會採用課程論文作為考核,佔比都在50%以上,甚至達94%。未來,它的佔比會持續提高,進一步促進寫作訓練貫穿於各門通識核心課程之中。

就通識核心課程上寫作的要求而言,需要建立小班討論制度,訓練學生進行文獻綜述,學會闡述自己觀點,撰寫學習報告,同時點評同學的討論。其次,各門課程都涉及讀書或文獻報告的寫作,通過給定範圍的資料,在大量閲讀中抓住要害,並在此基礎上撰寫讀書報告。期中論文則需要圍繞特定主題,進行主題式的寫作;最終期末論文則體現某種開放性,體現學習的最終成效以及學生的創造性發揮。

“通識寫作”通常強調一門課程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寫作訓練對應不同的能力訓練,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讓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完整性與表達的嚴密性。比如哲學學院白彤東老師的“西方道德哲學原著選讀”,共要求學生寫四篇文章,每一篇都會列出很詳細的要求;中文系段懷清老師的“中國現代文學名著選講”,學生在寫作時也不能只談感受,而是要有評論、分析與比較,上升到概念和理性論證的層面;生命科學學院趙斌老師的“生態學:管理大自然的經濟學”強調循序漸進的寫作,在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確定選題和分組,根據各階段的進展報告需要撰寫文稿,各組報告由小組之間互評,在此基礎上最後將各階段寫就的文稿整理成完整的論文。

由於大學本科生數量龐大,現在還做不到一對一交流,但是通識寫作正逐漸成為一種校園文化。復旦藥學院學生朱凌玄在通識寫作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論文,是他在“經濟與社會”通識課程中,寫的關於中世紀城市的論文《“北境沒有雨季”——淺析中世紀背景下城市空間距離與城市興衰的關係》,看起來和他的專業跨度很大,但是他説,“當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聚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知識溢出’效應就產生了。在與他人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我不僅僅學會了表達自己、學會了傾聽他人,更在這一過程中,學到了不同學科、不同的人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這就是我們培養的目標,要讓學生有一個很寬廣的視野,能夠深入地進行思考。



  作者:孫向晨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學生進入大學不會寫作?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談為何大學寫作課如此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