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黑白琴鍵上舞動,動聽的音符傾瀉而出,《茉莉花》《春之歌》等鋼琴曲7月20日在廣西柳州市93歲老人鄭美華家中縈繞。
彈奏者正是端坐在鋼琴前,頭髮花白的鄭美華。“我80歲才開始自學鋼琴,琴是女兒送的。”鄭美華拿起一本鋼琴教程笑着介紹,照着書上的識譜方法、指法、樂譜,她一點一點練習。鄭美華的鋼琴教程封面邊角已經磨破,泛黃的書頁上標記着“30分、50分、60分……”這些數字是她每次練習一首曲子的時長記錄。
如今,鄭美華幾乎每天用彈鋼琴開啓新的一天,然後練習太極拳,或者寫毛筆字。“我不喜歡和兒孫住在一起,這些愛好讓我的生活更有趣和幸福。”鄭美華介紹,太極拳沒退休就開始練習,書法在老年大學學了10多年,“只有身體健康,才能過上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不圍着“兒孫轉”,追求品質“潮”晚年的不止鄭美華一人。
在柳州市柳江區一家瑜伽館裏,清一色的女學員中,眉毛花白的莫斯法是唯一一名男性,也是年紀最大的學員。伴隨着音樂,84歲的莫斯法踩着節拍做出瑜伽的各種體式,手撐地腿懸空、一字馬……讓他的一些年輕“同學”自愧不如。
莫斯法坦言,在退休後的十多年他曾過得單調又缺乏“技術含量”。“不知道幹什麼,每天都是釣魚。”莫斯法介紹,五年前兒子説要學瑜伽,他也好奇加入,後來兒子放棄了,他堅持每天練習一小時至今。“八十多歲沒什麼病痛,還能經常出門旅遊,我已經離不開瑜伽了”。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隨着老齡化不斷加深,追求品質“潮”生活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廣西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崔娟博士看來,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觀念的改變,老年人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圍着“兒孫轉”不再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內容,他們有時間去規劃、追求和實現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主動融入社會發展潮流,跟上時代發展節奏。
柳州退休夫婦王勝才和譚榮飛,每天送孫子上學後開始享受“二人世界”。倆人分別站在各自手機前,拍攝歌唱、表演類的短視頻,然後上傳到短視頻平台。一年多來,倆人賬號累計發佈短視頻數百條,收穫點贊量超10萬個。
“以前我每天都到公園聽人家唱歌,老伴在家買菜、煮飯、接送孫子。”71歲的王勝才介紹,去年2月孫子教他們短視頻拍攝,給了他們一個展現自我的“雲舞台”,“沒想到年輕時被耽擱的‘表演夢’,通過網絡實現了”。
王勝才和譚榮飛只是老年人透過互聯網充實晚年生活的一個縮影。《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聯網時長達到64.8分鐘,比40歲以上的用户多16.2分鐘。
崔娟表示,老年人高品質的晚年生活也離不開社會對老年人服務事業的推進,政府、社會力量等開設的老年大學、不同形式培訓班等,為其提供了服務場所和硬件設施。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