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活動現場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又到升學季。公辦小學報名驗證、公辦初中學額分配,都將在未來10天內相繼展開。“對口的小學好不好啊?”“萬一搖號到‘不靈’的初中怎麼辦?”家長的焦慮在這段時間集中暴發。昨今兩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校長論壇在上海師大舉行,主題是聚焦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分享的“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理念,給家長們頗多啓示。
人文關懷在於細節
到底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賈煒副主任説,他去小學視察工作,會特別留心兩個地方,一是廁所,二是飲水機。對於廁所,他看得很仔細,要看便槽有多寬,邊上有沒有把手。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槽太寬了,他們會害怕,有的孩子會一天不敢喝水。再比如,飲水機安裝的高度也是需要注意的,有些剛進小學的孩子,個子比較矮小,往往夠不着飲水機龍頭的高度。另外,飲水機上標識,小孩子看不懂怎麼辦?有沒有圖示,教師是不是演示過?
“校長首先是一個人文的關懷者。一所學校的人文關懷就是從這些細節裏體現出來的。”賈煒還舉了個例子,有位幼兒園園長做過一個午睡的實驗,發現孩子如果是蓋自己帶來的小被子,就會睡得比較安穩,如果是蓋統一配發的被子,就會睡得很不踏實。通過細緻的觀察和了解,老師們才恍然大悟,小朋友熟悉自己被子的味道,從而就能在心理上建立起安全感。
學校應是精神家園
在家長的普遍想法裏,升學率高的學校才是“好學校”。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學校“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讓他們開心。
有一次,賈煒與一名有過轉學經歷的六年級學生聊天,問這個孩子對兩所學校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孩子説:“在原來的學校裏,我必須每天回家思考,今天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是老師對大家的要求。同學們常常因為這樣不停地反思而不高興,總感覺沒啥信心。但在新的學校裏,老師啓發我們要思考的是可以為同學、為集體多做點什麼好事。”這段話對賈煒觸動很大,同樣是反思,一個是讓孩子反思這裏做借了什麼、那裏又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了,而另一個是讓孩子思考可以為他人多做些什麼。每天把孩子搞得灰頭土臉的,心情怎麼會好起來。所以,一所好的學校應當首先為孩子們建立起精神的家園,對孩子人格上的尊重、對幼小心靈的呵護,應當成為學校重要的精神追求。
教師要做學生導師
“大門進對了還不行,小門同樣十分重要。”這是流行於家長間的一句話,意思是説,升入一所新的學校,還必須遇到一位“好老師”。但什麼樣的老師才算“好”呢?如今,各中小學都在落實教師的“一崗雙責”,即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從而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賈煒説,要讓每一位老師都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每位老師都要成為孩子成長的導師。
“現在的即時通訊技術迅速發展,微信、公眾號等,讓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中。以前一學期開一次家長會,我們小時候每次開完家長會,都會看父母回來後的臉色是好還是不好,這樣的擔心一個學期才一次。但是,現在的孩子每天回家都要看父母的臉色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因為不知道老師在什麼時候跟家長溝通過。這樣的互動,把孩子僅有的自由空間都弄沒了。”賈煒説,既然現在推行全員導師,那麼,作為導師就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導師在學校裏要成為孩子的親人,孩子有什麼快樂首先會想到跟導師分享,有什麼苦惱也會跑去跟導師傾述;二是導師要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特別是善於怎樣與“焦慮的媽媽”“強勢的奶奶”“寵愛的爺爺”和“啥也不管的爸爸”一起把孩子教育好、引導好。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