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法國作為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有着歐洲最強的陸軍,還不斷的發展工業。以至於在二戰之前,就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金融體系,可以説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為何蘇聯損失了幾百萬的軍隊都沒有垮,而法國死了幾十萬人,僅僅抵抗38天就宣告投降呢?
一、工業產值和人口數量,都落後於德國
這要回到1930-1937年,也就是二戰爆發前夕,之所以不提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因為法國人非常僥倖地逃過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不過法國也逃不過資本主義固有的危機規律,還是在193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
而這個後果導致了法國的工業產值,從1930年佔比世界的7.6%,直接掉到了1937年的4.3%。法國此刻最大的敵人德國,工業產值佔比是10.4%。除去工業方面的比較,二戰前夕,法國本土人口4100萬,而德國有8000萬之多。換句話説,不管工業還是人口,法國和德國基本上都有一倍甚至兩倍的差距,雙方壓根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不過此刻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法國要對抗德國這件事。而是法國在德國的面前,雖然號稱是''歐洲陸軍第一強國'',但靠自己是攔不住德國的。因此需要在西歐找一個國家,陪自己一起對抗德國,才有戰勝德國的希望。而這個國家就是英國,之所以必須是英國,是因為此時英國的工業產值佔比是9.5%。也就是説只要把英國拉下水,那英法同盟的工業能力,還是壓了德國一頭的。
只是法國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是建立了強大無比的馬奇諾防線,目的就是讓德國人放棄進攻法國。德國想要進攻法國,就只能走沒有馬奇諾防線的低地地區。而英國是絕對不會允許德國佔領整個低地地區的,所以英國只能選擇和法國站在一起。同時這個操作也把盧森堡、荷蘭、比利時一起拉進了自己的陣營。後來事實證明,馬奇諾防線再堅固,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二、整體高級將領的戰略思想極度落後
在二戰爆發之後,特別是德國閃擊波蘭後。法國不光在人口、工業上落後於德國,就連在戰略思維上也被德國拉開了差距。當然這並不是法國軍界的錯,早在一戰初期,法國就鼓吹大規模、集團化進攻,讓大量的士兵做無畏的犧牲。在法軍整體轉型成防禦戰後,因取得了成功,就更加難以擺脱利用炮兵掩護,然後加強線性防禦,逐步的殺傷敵軍的作戰思想了。這也成為了二戰法軍的軍事行為準則。
不過也有有識之士要求讓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結合。比如未來的總統戴高樂先生,他就根據波蘭的戰役經驗,寫成了備忘錄《機械部隊的誕生》。文中強調了坦克與飛機配合作戰的重要性。但是沒什麼人聽,基本沒起到什麼作用。
還有二戰初期的法國陸軍總司令兼西線盟軍司令甘末林,在西線戰爭爆發初期,他發佈的一條命令就十分的搞笑,他説:''我們必須等待敵人進攻,並在有堡壘和戰壕構成的無法突破的延伸防線上,遏制住德國佬。''很明顯他的戰略思想還停留在一戰。實際上他看到了波蘭戰役的閃電戰是什麼樣的,只是被他自動給忽略了。這也是法軍戰敗的最主要原因,整體高級將領的戰略思想極度落後。
三、 法軍整體過於僵化,反應速度遲緩。
1940年5月10日,西線戰爭爆發,當天盧森堡投降,荷蘭軍隊在開戰5日就投降了,比利時在開戰18日投降。5月12日,德軍的7個裝甲師就已經抵達了法國色當。戰爭形勢變化之快,法國人根本反應不過來。
有一個很常見的誤區,就是有人認為法國在西線戰役沒有怎麼抵抗。實際上法軍抵抗了,而且反擊得非常猛烈。比如日昂布魯戰役,法軍在嚴重缺乏空中支援的情況下,還是以106:165的坦克交戰比,重創了德軍的先頭裝甲部隊,可惜對於整體局勢已經於事無補。
法軍的問題還在於配合極差,還缺少無線電,儘管有一些技術裝備優於德軍。例如S35坦克其實比德國人的3號坦克先進,然而批到部隊才200多輛。 MB系列的戰機也非常先進,然而產量硬傷,最後整個空軍只有德軍的4成。這種情況下,當然敵不過訓練有素,準備充足到德國軍隊,還是讓德國軍隊成功切割了法國本土和法國北部的聯繫。
總體來看,法國戰敗的原因是軍事思想過於落後,整體過於僵化,不能做出有效的反應,本身縱深、國力又不足以支撐持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