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在1941年9月26日的基輔戰役結束後,德國南方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合力消滅了蘇軍在基輔築壘地域的六十萬蘇軍,這對於戰爭初期的德軍而言可以説是一次空前大捷,它意味着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徹底潰敗,迫使蘇軍在南線必須進一步後退。但也是這次勝利,讓一個戰略性選擇難題擺在了德軍統帥部的面前,那就是德軍下一步的目標到底該劍指何方?

一、戰略選擇題

從1941年9月末的戰局來看,當時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羣是進度最佳的,已經在9月中旬就突破了斯摩稜斯克,向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方向發動攻擊。考慮到斯摩稜斯克是莫斯科的門户,距離莫斯科的直線距離是380公里左右,因此德國中央集團軍羣已經是非常有希望攻克莫斯科了。而中央集團軍羣自身也對於攻擊莫斯科有十足的信心,以其司令官陸軍元帥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為例,都認為該集團軍羣將成為莫斯科的征服者。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但是,莫斯科並非是唯一的進攻方向,在1941年9月上旬,德軍已經對蘇聯另一座重要城市展開了進攻,這座城市就是列寧格勒。德國北方集團軍羣原訂要在7月21日攻陷列寧格勒,但因為蘇聯西北方面軍在戰前成功預判了德軍的攻擊企圖而做出了有效的防禦準備,所以北方集團軍羣未能在戰爭初期達成目標。德國北方集團軍羣被迫在攻陷蘇軍的里加防線後,向盧加防線發動攻擊,在經過了8月份的苦戰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羣以鉗形攻勢突破了盧加防線,成功的將列寧格勒圍困起來,列寧格勒戰役正式拉開序幕。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也就是説,在9月份的時候,德軍其實有兩個攻擊方向可供選擇,北線攻擊列寧格勒和在中央方向攻擊莫斯科。彼時在9月末,列寧格勒的攻防戰已經進行了近一個月,若北方集團軍羣能攻陷列寧格勒,則等於拿下了蘇聯的發源地和舊首都。而另一方面,德軍中央集團軍羣對於莫斯科方向的突擊也已經展開,蘇德兩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爆發衝突,蘇軍為了捍衞此地投入了重兵,若中央集團軍羣能夠突破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則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將徹底暴露在德軍的攻擊範圍裏。

那麼,戰略性選擇題也就出現了,是攻克列寧格勒,還是選擇攻克莫斯科呢?德軍統帥部必須做出決定性的選擇,這裏我們將通過分析北方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的情況,來淺析德國統帥部的抉擇。

二、受挫的列寧格勒

先説北方集團軍羣的情況,自突破盧加防線後,列寧格勒的陸上交通就被北方集團軍羣徹底切斷了,唯一剩下的交通路線是拉多加湖,德軍試圖在陸上徹底切斷拉多加湖的行動被蘇軍破壞。不過,北方集團軍羣對於切斷拉多加湖失敗也不太在意,因為列寧格勒本身沒有較大的碼頭,拉多加湖上的航運能力也不支持大規模運輸,再加上德軍佔據着空中優勢,能夠對湖面上的任何船隻進行攻擊,切斷拉多加湖的行動失敗並不足以威脅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態勢。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但這個情況對於蘇軍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拉多加湖本身不具備大規模航運的能力,陸上交通又被德軍徹底切斷,所以列寧格勒處於在戰略上的孤立狀態。孤城不可守,這條自古以來淺顯的戰爭鐵律在列寧格勒戰役的初期就顯現了威力,列寧格勒的守軍被迫在一種孤立的狀態下和德軍廝殺,雖然他們動員了大量的平民修築防線,或是直接成為參與作戰的民兵,可是這不解決他們日益被德軍壓縮防禦範圍的現狀,戰況幾乎是在德軍圍城的第一天就陷入了絕望。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可反過來講,攻擊列寧格勒對於北方集團軍羣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蘇軍或許在進攻中表現的十分拙劣,可他們在防禦戰中韌性和忍耐能力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從戰後解密的德軍戰時文件能夠看出,蘇軍士兵低劣的素質被防禦戰中表現出的頑強所抵消,而德軍則被迫要不斷衝擊蘇軍堅固的防線,其原本佔據的技術兵器優勢和士兵素質優勢都被抵消,戰鬥向血腥而漫長的拉鋸戰方向發展,這就大大降低了德軍的進攻速度。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毫不意外的,戰況對於德軍而言反而處於了一種不利狀態,德軍統帥部給北方集團軍羣下了死命令,要求北方集團軍羣務必在9月19日攻克列寧格勒,否則就必須將其麾下的第4裝甲集羣調往中央集團軍羣。北方集團軍羣司令馮·勒布元帥在9月16日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但該攻勢在19日徹底被蘇軍挫敗。考慮到中央集團軍羣已經越過斯摩稜斯克,準備向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的蘇軍防線發動進攻,北方集團軍羣被迫轉入和列寧格勒蘇軍的對峙。

三、有利可圖的莫斯科

再説説中央集團軍羣的情況,他們所面對的情況與北方集團軍羣截然不同,蘇軍不是依託於城市和城市周邊的村鎮構築防禦,而是近乎在曠野上和他們展開作戰,並且在兵力上對比蘇軍佔據絕對優勢。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蘇軍投入了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共計約125萬餘人,各型坦克990輛、火炮7600門、各型作戰飛機863架。考慮到蘇軍的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在此前均受到重創,那麼蘇軍在兵力上是全然不佔任何優勢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羣即便沒有得到第4裝甲集羣的支援也遠遠強於蘇軍。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需要指出的是,蘇軍不僅在兵力和技術兵器方面存在絕對的劣勢,在軍事部署上也存在優劣勢,蘇軍的防禦陣地是倉促構築的,而且大多沒有村鎮作為支撐點,幾乎是在曠野上立足。這種防禦策略對於蘇軍而言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種缺乏支撐點的防禦陣地是非常脆弱的,非常容易遭到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突破。加之蘇軍尚不瞭解該如何抗擊德軍裝甲部隊的衝擊,三個方面軍都是將部隊採取了一線部署的策略,這種缺乏縱深防禦的做法,極其容易讓自己遭到滅頂之災。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蘇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的拙劣防守,無疑是給了德軍一個可趁之機,這種缺乏縱深防禦的陣地在實戰中幾乎是弱不禁風的存在。德軍只要能夠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運用好自己的裝甲部隊,就可以利用鉗形戰術形成巨大的包圍圈,將蘇軍在此地的有生力量徹底殲滅。同時必須考慮到,蘇軍在技術兵器方面上的劣勢,以及他們在連續失敗後的士氣低落問題,那麼他們的戰鬥力其實是遠遜於德軍的,屬於非常容易被消滅的軟柿子。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那麼現在的情況就十分明顯了,只要維亞濟馬——布良斯克的蘇軍能夠被消滅,或是被德軍重創,那麼德軍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就將被徹底打開,相比於隔壁難以在短時間攻克的列寧格勒,攻陷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的蘇軍防線,部隊直插莫斯科就成為了一個看上去很好的選擇。毫不意外的,德軍將北方集團軍羣配屬的第4裝甲集羣抽調到了中央集團軍羣,將其兵力提升至了195萬餘人,各型坦克1700輛、各型火炮14000門,各型作戰飛機1387架,準備突破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一帶,然後集中力量向莫斯科發動突擊。

結語

如果對比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方向的戰局,可以很明顯看出北方集團軍羣的進度大幅度落後,而中央集團軍羣則勝利在望。在這樣的局面下,德軍也自然在戰略選擇上給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北方集團軍羣轉入和蘇軍的對峙,將機動兵力調至莫斯科方向加強中央集團軍羣的力量,以期能夠在短時間內攻克蘇聯的首都莫斯科。但是這個戰略選擇是否為德軍當時的最優選擇,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巨人的碰撞: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1941-194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1 字。

轉載請註明: 擺在德軍面前的戰略選擇題,到底是進攻莫斯科,還是進攻列寧格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