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作為三國曆史之中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一度被認為是曹操的翻身之戰,更認為這是曹操以少勝多取得的最大戰果,結局上看曹操因為贏了官渡所以逐漸佔據了河北,成為了北方的霸主。但是事實和經不起推敲,首先就是以少勝多這一説法,《三國志》當中對這一次戰役雙方兵力的描述是袁紹十倍於曹操,也就是説曹操用着不到對面十分之一的兵力取勝。但這並不是事實,在袁紹忙着和公孫瓚打仗的時候,曹操積攢了不少實力,首當其衝青州平黃巾時期的兵力就多達六萬,僅僅一萬兵力去對抗袁紹,難讓人相信。

而大多數史學家也一樣認為雙方的兵力相差不會太大,袁紹稍佔據上風,但曹操最少也有着對方三分之二的兵力。要知道袁紹雖然佔據了幽、冀、並、青四州之地,但曹操也不甘示弱,同樣有着兗、徐、豫和半個司隸,所以實力對比上袁紹能稱之為第一,那麼曹操也足以稱之為第二。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同樣因為官渡的失敗袁紹也被釘在了恥辱柱上,而也給後人造成了錯覺,袁紹不堪大任,是個庸才。這一點不但是現在人認為,當時的荀彧、郭嘉等人都是如此評價,認為袁紹不是雄主,不願跟隨袁紹。歷史的趣味性再一次體現了,彷彿袁紹在官渡之前還是一個有野心,有壯志的人物,不但是能號召羣雄討伐董卓,還能按照計劃前往河北發展勢力,最後擊敗了強敵公孫瓚,卻在對曹操時智商突然下降了一個維度。

重看官渡之戰

回首一下官渡之戰,探討袁紹所被詬病的普遍看法。首先就是袁紹的不能容人,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但這就像是小孩子説話,馬後炮式發言。這裏所提不聽取意見,是有關於官渡前夕的一次爭議。在袁紹決定和曹操決戰之前,田豐和沮授認為不應該和曹操正面衝突,而是要採取騷擾策略。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先來看看沮授的策略:“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沮授的意思是説先派遣使者前去朝拜漢獻帝,如果曹操不讓,那麼袁紹就有理由説曹操是在挾持天子,自己奉命討伐。隨後再不斷分兵侵擾曹操,讓曹操首尾難顧。從表面上看這是上策,但深度來考慮,這簡直是自毀前程。首先按照沮授的意思,想要從政治層面取得合法性,也就是討伐曹操,但為什麼曹操會不允許讓袁紹的使者見漢獻帝?另外分路騷擾曹操的做法,曹操難道不會反擊?又或者是曹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也來個互相騷擾,袁紹豈不是也要疲於奔命?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反而是被認為是奸佞的郭圖等人所提的算是中肯的看法,他認為“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在郭圖看來現在不和曹操決戰,之後怕是沒有機會了。而郭圖提出的正是《孫子兵法》中的概念,十圍五攻説的是兵力差距上應該採取的措施,那就是十倍於敵就圍困對方,五倍於敵就應該強攻。所以郭圖的這一番話算不上奸佞之語,反而是符合兵法常理的做法。

現實情況

而實際的情況是袁紹不是一味否認了田豐等人的建議,一開始採取的是襲擾戰術和討伐楔文,但現實的情況是楔文將曹操的頭疼病治好了,分兵之策的結果是顏良戰死,隨後另外一路進攻延津的文丑也被曹軍殺害。也就是説政治合法性上對曹操沒有造成傷害,之後的分兵之策又一塌糊塗,真是得不償失。但袁紹並沒有結束攻勢,反而是在這之後拿下了白馬和延津兩個地方。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而後則是袁紹對曹操的追擊戰,曹操在官渡前期的戰役之中很努力,白馬之圍也是曹操親自去打的。但這也一樣暴露了曹操的問題,沒有軍糧,打不起消耗戰。所以曹操一味急切求戰,只是想要解決後勤問題。這時候沮授又出現了,説了一番“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的話。史書中對此番描述是袁紹不聽沮授的話,堅持我行我素。但出人意料的是袁紹行動上是按照沮授的説法去做的,這種前後矛盾的記載,耐人尋味。

同樣按照曹操之後缺糧的境地來看,袁紹也絕不是強攻,而是不斷地消耗曹操。這一期間袁紹採取對付公孫瓚一樣的築高樓的方式,曹操則是用投石車對付;之後袁紹又開始挖地道,曹操則是採取挖戰溝的方式阻斷袁紹的地道,總之這段期間雙方鬥智鬥勇,從表現上看,袁紹的做法也不弱於曹操才對。並且最終的結果是袁紹逼得曹操彈盡糧絕,幾乎失敗。但是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曹操最後還是贏了?

袁紹失敗的根本

事實官渡之戰只能算做是曹操防守的勝利,而不是打垮了袁紹,有關官渡戰役的失利,最大的問題只是出現在人和之上。袁紹會輸,死去之後又會被曹操吞併,絕大原因出在人和上。這個問題在很早就有顯現,郭圖和審配對上了沮授和田豐,另外張郃又和郭圖不和,結果就是在最關鍵的時候許攸叛逃,給了曹操一份大禮。隨後戰敗的張郃又因為擔心郭圖的讒言,選擇了投降曹操,這無疑暴露了袁紹的問題所在。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但無論如何袁紹不應該成為一個庸才的形象,人無完人,存在弱點也正常。反觀在史書中所記載的曹操在官渡中的表現太不過真實,彷彿是擬定的劇本。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直接,因為《三國志》的編寫除了蜀漢的資料是陳壽一手寫成的之外,其他皆出自魏國史書和吳國史書,這些史料中對自己的君主可以美化也是常情,只可惜袁紹背了千年的黑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5 字。

轉載請註明: 官渡之戰看袁紹,歷史袁紹一無是處的偏見,來源於哪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