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直隸總督李紱是一個清官,雍正皇帝為何兩次要殺他?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李紱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一名官員,生於1675年,江西臨川人。

李紱小時候家裏貧寒,倍加勤奮好學。1709年,34歲的李紱考上進士,點了翰林,由此步入仕途,由翰林院編修累官至內閣學士,後歷任吏部侍郎、廣西巡撫、直隸總督等職。


直隸總督的駐地位於直隸省城保定,負責直隸地區的軍民政務,例授兵部尚書,為從一品,位高權重,是清朝八大總督之首。都説“伴君如伴虎”,李紱身為直隸總督,沒有在朝廷任職,與雍正皇帝隔了一段距離,但依然差點被雍正皇帝幹掉。

那是1726年的事情了。當時,直隸地區發生水災,老百姓陷於饑荒之中,多有餓死。任職直隸總督沒有多久的李紱,見到這種情況,依然下令各州縣官員開倉放糧,賑濟百姓,避免更多老百姓死於饑荒。

1727年,李紱離任直隸總督,轉任工部侍郎。繼任直隸總督宜兆熊見到糧倉裏的糧食不見了6000多石,便彈劾知府曾逢聖、知縣王遊虧空錢糧。雍正皇帝認為曾逢聖、王遊兩人都是李紱推薦的,這種事情只能找李紱的麻煩。雍正皇帝當即免去李紱的官職,交給刑部、議政大臣會審,給他定了21條罪狀,論律當斬。


好在關鍵時刻,雍正皇帝放了李紱一馬,説:“紱既知悔過,情詞懇切,且其學問尚優,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於是,李紱被放了出來,負責編撰《八旗通志》。

沒想到,1729年,順承郡王錫保奏報朝廷,稱當初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彈劾田文鏡,是受到直隸總督李紱、吏部尚書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認為李紱、蔡珽、謝濟世有結為朋黨的嫌疑,立即派人將李紱捉拿,關押在刑部,等候議處。

雍正皇帝定的調子很嚴重,説:“田文鏡公忠,而紱與珽極力陷害,使濟世誣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風何可長也?”在雍正皇帝看來,田文鏡是一個公忠體國之人,可李紱、蔡珽卻想方設法陷害他,還指示謝濟世誣告田文鏡,達到私人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風氣怎麼能夠長久呢?


此前,蔡珽已被判處斬刑,監侯處決;現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將李紱斬殺的意思。

好在後來刑部請求給李紱定罪時,雍正皇帝再次網開一面,沒有殺掉李紱。

在貪腐之風盛行的清朝,李紱幾乎是一個“另類”。因為他從不吃拿卡要,也不貪污腐敗,是一位難得的清官。當李紱被抓到刑部時,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產,發現他家房間簡陋,別無長物,就連夫人佩戴的首飾,都是銅製品,而非金銀首飾。李紱好歹也是一名從一品的朝廷大員,清廉到如此地步,實屬罕見。

雍正皇帝明知道李紱是一個清官,依然兩次想殺掉他,表面上的原因,是因為李紱與田文鏡作對。


田文鏡擔任河南總督時,李紱任職直隸總督。李紱走馬上任時,經過田文鏡轄區,見田文鏡對屬下過於嚴苛,便指責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於是,兩人結下了冤家,相互攻擊。李紱指責田文鏡橫行鄉里,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田文鏡反過來攻擊李紱結黨營私。

李紱還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田文鏡是雍正皇帝身邊的紅人,如日中天。你去指責田文鏡,不久是打雍正皇帝的臉?

田文鏡比李紱13歲,雖然不是進士出身,但他長期在基層摸爬滾打,所推行的“攤丁入地”措施,與雍正皇帝的改革策略不謀而合,因而官運亨通,被提拔為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為了獎勵田文鏡,雍正皇帝甚至設置了一個“河南山東總督”職務,由田文鏡任職。當田文鏡病逝後,“河南山東總督”立即被撤銷。


從小處説,李紱指責田文鏡,是個人恩怨;從大處説,李紱指責田文鏡,是在阻擾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雍正皇帝當然要全力維護田文鏡。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雍正皇帝擔憂李紱等人作為清流派官員,在朝廷裏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會形成明朝時東林黨人與皇權抗衡的局勢。這種局勢一旦形成,將極大地危及到清朝的統治。這是雍正皇帝絕對不想看到的事情。


當然,雍正皇帝對李紱的性格非常瞭解,兩次問罪於他,是在給他“敲警鐘”。李紱心領神會,此後不再過問政事,而是閉門謝客,潛心撰寫《八旗通志》《廣西通志》《畿輔通志》等,長達8年之久。直到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即位,李紱才被重新起用,回到朝廷裏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