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中國課標,發現這套數學分級完美地詮釋了幼小銜接的核心概念
昨天粒粒跟大家分享了一套價值75美金的數學電子繪本,邊讀故事還能邊學數學,一舉多得。
數學總是給人枯燥的印象,但是有了繪本故事就不一樣了,粒粒班上的孩子非常喜歡數學繪本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市面上能買到的數學繪本不多,班裏一共就那麼兩三套,感覺總是不夠讀,分級閲讀的數學繪本幾乎沒有,直到遇見這套由學樂出版社推出的數學分級閲讀,將階梯閲讀和數學思維結合,還為老師和家長提供了遊戲方案。
這套書有分為兩級,粒粒在用的時候發現每一級還可以根據閲讀難度再細分。
在每一本書的背面都寫着對應的關鍵概念,粒粒對照上圖的順序給大家列了出來,包括數感、錢幣、幾何圖形、邏輯、分類、概率等基礎數學概念,這些也都是一二年級孩子需要掌握的核心數學知識。
在這套書不僅是教孩子數字運算,更是讓孩子學會發現規律、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數學思維。3-6歲是思維訓練的絕佳窗口期,這套書對他們來説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學樂數學分級》經典暢銷
《學樂數學分級》是全球著名教育出版機構美國學樂出版社的經典數學啓蒙圖畫書,與《神奇校車》《I SPY 視覺大發現》並稱為學樂的“
三大鎮社圖書
”。
學樂出版社,成立於1920年,今年已經創立100年了。每年發行超過3億2千萬冊兒童圖書,暢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90%的幼兒園、中小學選用它的教材和書籍進行教學。被美國家長和老師譽為“教育界最值得信賴的品牌”。
《學樂數學分級》由國際數學大師馬瑞林·伯恩斯、《神奇校車》主創朱迪斯,以及《紐約時報》“百位傑出童書插畫師”稱號獲得者吉奧雅·法蒙吉聯袂編著,暢銷近30年,被稱為“美國兒童數學思維訓練課”,是2~6歲兒童數學啓蒙書的不二選擇。
與中國小學課程銜接
這套書中包含了數感、幾何圖形、貨幣、時間、邏輯、分類、概率、測量這些基本的數學概念。
這與中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核心數學概念是保持一致的,也是小學階段數學教材編寫的主要內容。
粒粒不建議幼小銜接的時候提前學習小學課本,以免上學後重復學習產生厭倦。但可以提前涉及瞭解相關的內容,並培養基本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這有助孩子快速掌握所學內容,建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
從事數學教育50餘年的國際數學大師瑪瑞琳·伯恩斯為每一本書設計了互動遊戲,作為故事中的概念延伸,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指導,讓家長和老師使用時得心應手,這也是它備受美國家長和一線老師青睞的原因之一。
每個故事後的親子互動遊戲趣味盎然,讓孩子在快樂的遊戲中學習數學!
按認知和閲讀分級
英文原版的《學樂數學分級》根據幼兒的學習認知特點,分為1—4級,涵蓋了小學數學基本的數學概念。這次出版社引入的1級和2級並翻譯成中文版本,適合2-6歲孩子學習。
Level1
共8冊,包含數感、幾何圖形、認識貨幣、認識時間、分類、邏輯等數學概念。Level1文字很簡短,往往一頁只有一句話,通過圖片的很多細節可以傳遞出很多數學知識,即使不認字的孩子也可以閲讀。
Level2共9冊,包含數感、幾何圖形、認識時間、概率、測量、邏輯等數學概念。Level2的故事情節豐富了很多,閲讀的難度也有所提高。
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下面分別來自Level1的《怪物去上學》、Level2的《幾點了》和《等一分鐘》,都是關於認識時間的,但無論是從數學概念還是從閲讀的難度上都有明顯不同。
在Level1中是以“怪物去上學”這個故事來展開的,簡單地敍述了怪物們一整天的生活安排,涉及到的時間都是整點,孩子很容易辨認。
Level2中,時間是以“幾點了”這個故事來講述的,通過一個個活動項目幫助孩子來認識鐘錶。並加入了“時間段”的感知,讓孩子熟悉時間是如何計算的。
還有《等一分鐘》從生活場景中常聽到的一句話“等一分鐘”作為出發點,去思考一分鐘到底有多長?
這樣來學習時間,孩子有一個逐漸吸收理解的過程,能夠真正明白時間如何衡量。
包含數學核心概念
數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將數感列為十個數學核心概念之首,數感就是對抽象的數字和具象的數量之間關係的理解能力。掌握數字10的不同組合也是訓練數感的好方法。
粒粒教過的一年級小學生10以內的數字數不明白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只知道數字符號,卻不明白代表的含義,需要建立數字和實際意義之間的聯繫。
幾何圖形:
一年級就會學到2D和3D圖形,理解圖形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義它,而是在生活中發現它們的不同特點。同時,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徵,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拆分或組合,以解決實際問題。
認識時間:
前面已經介紹過關於時間的三本書,幫助孩子認識時間的概念。先了解整點,再認識半點,最後理解時間的長短。
分類:
是一年級上學期要學習的概念,分類不僅僅是為了乾淨整潔,而是更加高效地管理生活,那麼必須讓孩子去認識分類的標準和方法,分類也有助於孩子發現規律、學會歸納總結。
邏輯思維:數學思維的核心就是邏輯思維,在故事《我還要》中同樣是一根香蕉,切成更多塊,看起來就顯得更多,把粥放到小碗裏就感覺更多,這些“假象”背後是對等量關係的概念模糊。
上面説到這些,看似很抽象,但同時通過繪本故事來説明,淺顯易懂,簡單直接明瞭,不存在“難懂、難學”的問題。
概念延伸及遊戲活動
在每本書故事結束後,都有寫給家長的6-7頁的遊戲活動手冊。
1.關於本書的遊戲活動
由數學大師瑪瑞琳·伯恩斯撰寫,會説明前面的故事是要向孩子傳達哪個數學概念、如何以適當的方法給孩子這方面的輔導、家長或老師在給孩子講故事和做遊戲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2.複述故事
根據提出的問題重讀一遍故事,不僅加深對故事中數學概念的理解,還為接下來的遊戲活動做準備。
3.遊戲活動的操作
遊戲很簡單,也能貼合實際,只要用硬幣、紐扣以及紙板、紙杯等簡單的道具就可以上手操作,可以讓數學概念更直觀、生動。
兒童教育專家皮亞傑曾説:“在數學教育裏,我們必須強調行動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幼兒,操作實物對學習數學是不可缺少的。”聽懂、看會之後,動手操作才算是學以致用。
分冊介紹及內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