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前言
兩漢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血緣貴族統治時期,仰韶龍山文化的大變革大動盪,後世兩千餘年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戰國”都是在講血緣貴族,祖先的輝煌可以代代相傳,當時的“啃老族”是名正言順存在,受中國大地上所有人羨慕仰望。直至春秋戰國,血緣貴族的影響力還是大到讓人難以想象。統治階層皆是血緣貴族,從炎帝黃帝時期流傳下來,周朝時期達到一個頂峯,貴族權益得到再度的強大保障,這就是“禮制”誕生的由來和影響。西周和春秋,這兩大時期堪稱貴族盛宴,整個社會超乎尋常的穩定,後世再也沒有像那時的“安穩太平”,這就是孔夫子心心念唸的三代之治,正是西周的血緣貴族統治。
貴族盛宴
為什麼強調説“西周和春秋”是貴族的盛宴呢?因為當時所有的一切都是偏向他們,即便是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的戰爭,也因為他們變得講禮貌,有着含情脈脈的“温柔”。在當今時代看來匪夷所思、截然不同的“禮”與“戰爭”,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軍禮,“軍禮”作為“五禮”(吉、兇、賓、軍、嘉)之一。尊禮、重信、輕詐、尊王、從禮、敬德、重仁和“先禮後兵”等都是軍禮的特點及一部分。因此筆者在標題上的“史上”兩字後面加上“最”字,這才當得起西周春秋這一時期的歷史。
軍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消亡?
“軍禮”在東周建立一段時間後就開始逐漸消亡,西周末年周幽王姬宮湦被申侯引西戎、犬戎殺害於驪山下,周平王東遷春秋亂世序幕拉開。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動搖,經濟、政治、軍事等實力日漸衰退,開國之初用以“屏藩”的諸侯國卻日益強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情況很不容樂觀,但春秋之亂也有秩序存在,先後問鼎中原的五霸打着“以王命討不庭,尊王攘夷”旗號消滅四方蠻夷戎狄、維護秩序。有大兼小,強侵弱的事情,但這不可避免。周王室的威儀顏面一次次被掃落在地,直接控制的“王畿”不斷縮小,各諸侯國不再按規定向周天子納貢,財政收入入不敷出,逐漸淪落至向諸侯借貸、求賻(財禮)、求車等,什麼天子顏面全都不要了,將昔日“天子不求私財”的“禮”拋擲腦後。
很多人以為這樣,周朝就滅亡了,周天子就成傀儡玩物了,那就大錯特錯,太小看兩千多年血緣貴族統治。周王室的衰敗明顯且嚴重,周天子卻仍是天下共主,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春秋霸主們不免喊着“勤王尊王”的口號征伐,各諸侯即便有不臣周之心,要做滅國征伐之事,底下的臣子都會諫言勸説,“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猶秉周禮”、“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周德未衰,不可輕動”,周禮依舊保存,軍禮還在。軍禮不在,春秋早就結束,戰國早已開始。
從一些事情就可以看得出,諸侯在位或離世,周天子賜命會被視作無上榮光,周天子向諸侯的發號施令仍被聽從着。“親親、尊尊”的禮制還在,軍禮也因此貫穿着春秋,直至戰國才消亡。
軍禮的大概
軍禮是指導、約束、控制、引導具體的軍事活動,是一套的,戰爭和禮不可分割,而禮也是能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禮記》雲:“軍旅有禮,故武功成”,“若無禮,軍旅武功失其制”,“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有禮無敗”等。《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軍禮方面是“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將他上升到萬物主宰的神的層次。軍禮不只有戰爭、禮儀,其實還包含祭祀。天子或諸侯親征伐敵所舉行的相關禮名“大師之禮”,天子或諸侯利用田獵進行軍事訓練和檢閲軍隊的相關禮名“大田之禮”,軍禮等同後世軍法,不遵軍禮即不遵軍法,軍禮處置也是軍法處置,周公制禮樂軍禮也成體系。
《左傳》:“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軍禮同樣是如此,是貴族強化軍隊職能、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戰爭前的出征,敵我開戰、班師回朝等等,都是有軍禮,分有三大禮:出征之禮、征戰之禮和戰勝戰敗禮。
出征之禮
征戰之禮
戰勝戰敗禮
出征之禮大致是指在出徵前要在天子或諸侯宗廟舉行的一整套禮儀,例如卜戰、告廟,目的是得到神靈和祖先的庇佑,並且提前知曉戰爭勝敗的結果。《史記·龜策列傳》曰:“王者發軍行將,必鑽龜廟堂之上,以決吉凶。”這即是最早廟算的一種。宗廟卜筮是戰爭的必須,而且必須要在戰爭發生之前,若是沒有戰前進行,打仗的軍隊將士心裏會沒底,戰爭失利是小事,被敵軍抓到機會很可能會危國。
戰鬥是否進行,和談還是抵抗,進攻路線、防禦重點、命將選帥,御者人選,車右人選等,也需卜筮決定。軍隊出征禮節不同分為君主親征和命將出徵,夏商周君主(作為臣民領袖和最高軍事統帥)親征是十分常見的事。天子出征前要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諸侯出征前要告廟祭社稷,不能祭祀天地,否則便是“僭禮”,不被容許;將帥出征前則是要被召去太廟商議戰事,天子諸侯向上天和先祖稟告出征理由並請求庇佑,再將祭祀之肉贈與出征將帥,“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結束後在向士卒分發武器裝備。儀式結束,全軍列隊,大軍統帥發動員令,進行誓師典禮。戰前誓師辭不是一樣的,內容大概是列舉敵方罪狀,激勵士氣,嚴明軍令等等。下為周武王伐紂的誓師詞《牧誓》節選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
征戰之禮是軍隊行軍作戰需遵守依照的,出征大軍的統帥無論是天子、諸侯、大夫身份,途經的名山大川都得停下祭祀祈求神靈庇佑。“兵者,兇器也”,古人恐此觸怒神靈。晉侯伐齊,將要渡過黃河,大軍統帥荀偃用紅線系在一對玉上,向河伯禱告“齊侯仗着自己地勢險要、人口眾多,背棄聯盟,欺凌百姓。周天子之臣晉平公率諸侯討伐,晉平公令我為他掌軍討伐。如果有功而歸不讓神靈蒙羞,那麼我戰死沙場、不再渡河也不後悔,只願河伯您能夠聽到我的禱告做出聖裁。”説完就把那對玉丟入河中,繼續進軍。
著名的晉楚鄢陵之戰中,晉軍抵達戰場後沒有選擇立即出擊,而是召開軍事會議,內容就是占卜,“卜於先君”,然後藉着宣佈命令,藉着誓師禱告,最後用筮決定此戰戰術。晉齊鞍之戰,軍禮舉行完,雙方在前線開始“對罵”,不過他們的“對罵”不似後世,雙方彬彬有禮、客氣恭敬,然後説我方正義性和敵方非正義性,敵我雙方有來有回,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是動口不動手的戰前文鬥,揖讓好禮,像是主賓,一點都不像打仗。文鬥過去,便是“致師”,派出三位勇士駕車車衝擊敵營,殺死一名敵人、取下他的耳朵和抓一個俘虜回來,所以前去致師勇士條件很高,要會御車、騎射、勇猛、健壯、武藝高強等。雙方致師結束,這才開始廝殺。
兩軍開始廝殺,也得有禮,以對待君主和有德君子為例,那是格外敬重,不得傷害,需禮遇有加,不得輕易俘虜傷害,必要情況還得保護。俘虜到敵方君主和有德君子,需要畢恭畢敬的送回去,對於俘虜一事要説的要多文雅有多文雅。不僅如此,敵方君主和有德君子就像孔子説的“殺人之中,又有禮焉”。
戰勝戰敗禮又叫獻捷與投降禮,戰爭結束,勝利一方按照慣例舉行“封屍”之禮,即收集敵方屍體封土,建表木而示武功;這樣的行為有點像後世的築景觀:用敵人首級擺出一個個小山堆。“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軍隊大勝凱旋,高歌伴奏樂歸國都,獻捷報於宗廟,君主安排好宴席慰勞將士們,有功之臣全部有賞。關於獻俘,有兩種儀式,一是獻於祖廟,二是獻於周天子。“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
戰爭結束,失敗一方稱“師不功”或“軍有憂”,回國君主、臣子、民眾凶禮迎接。凶禮就是“哀邦國之憂”,有請罪之意,有的是國君迎接“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有的是君主“肉袒牽羊以逆”檢討請罪臣服。吳越之戰,越國敗亡,越王勾踐質于越國,住在先代吳王闔閭的大墳旁的石屋,幹着餵馬拉馬的奴僕工作。
一套完備的戰爭禮儀是完全為保護貴族而來的,形式大於實際,貴族在戰爭中極少會受到傷殘死亡,敵我雙方都會竭盡全力的保護好貴族們。只要你是貴族身份,敵方知道你,那麼你即使做俘虜,待遇也不會差;即便你身陷重圍、四周戈矛,也會有人願意護衞你而死,這些人不只是你這邊的將士,也會是敵方將士。因此,軍禮下的戰爭,是貴族們的盛宴,是他們交換利益的場所,是他們血腥卻不傷自己的博弈。
普通人之憂
這樣的戰爭貴族無憂,但卻是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死劫難,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在貴族兒戲般的戰場。這樣的戰爭下,他們的命運完全不受自己控制,自身的勇武和努力毫無用處,只能被貴族擺佈其生死不能反抗。例如致師,敵方前來擄掠殺人,被盯上的士卒能夠反抗成功嗎?周圍的同袍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嗎?千軍萬馬中一車三人四馬,衝入敵陣殺人俘虜,若是敵軍反抗,致師禮能完成嗎?用待宰羔羊形容普通士卒,再合適不過。
總結
軍禮我們得從兩方面來看,對貴族而言是件大幸事,對普通人而言恐怕不太好。軍禮整體而言是極好的一套制度規則,在必要的戰爭當中避免了很多暴力死傷,犧牲了一部分人,保全了大部分人。相比較後來的戰爭而言,軍禮戰爭好在敵我雙方的軍隊和國家不會出現你死我活的情況,而是點到為止。這便是軍禮,這便是禮戰,這便是君子之爭。
參考文獻:《先秦禮制研究》《古代“致師”小考》《春秋左傳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