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曹操隨口賜關羽稱號,意外猜中關羽劫數,96年考古佐證被殺真因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經典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兵峯直指曹操統治腹地,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曹操則採納荀攸“佯攻延津”的用兵方略,派張遼、關羽率輕騎突襲白馬,顏良倉促應戰,於陣前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遂解。

漢仿秦制,設爵二十等,為列侯,根據功勞大小,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也就是説亭侯是低級別爵位,僅可以享受十里範圍內的吏民衣食租税。
然而,即使是封亭侯,在兩漢時期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劉邦曾給漢朝立了個規矩:非劉姓宗族不能稱王,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所以,才會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説。

但到了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皇權旁落,侯爵成了軍閥拉攏實權派和軍事將領的一種手段,不管有沒有軍功,只要認為有必要,都要給封個亭侯以上的爵位。僅《三國志》有記載的被封過亭侯的人就超過了150位。
由於封侯爵的實在太多,到最後乾脆連具體地名都懶得帶了,比如呂布、張郃、徐晃、馬超、魏延都被籠統的稱作“都亭侯”,荀彧、許褚都叫“萬歲亭侯”,諸如此類。

而曹操賜給關羽“漢壽”這個侯爵稱號也很隨意,首先,“漢壽”這個地方並不在曹操轄區,而是遠在武陵郡東北(今湖南常德東北四十里),在當時屬於劉表治下的荊州,關羽的食邑無疑是塊飛地。
其次,曹操麾下於禁的爵位是益壽亭侯、文聘是延壽亭侯,劉放是魏壽亭侯,曹真是靈壽亭侯,全都帶個“壽”字,這也表明曹操封關羽“漢壽亭侯”確實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並不在意所賜封地是不是實際控制區。

曹操當然不會提前料到關羽日後會與荊州有什麼瓜葛。然而,就在一年以後,劉備還真的就跑到了荊州投靠了劉表,荊州成為劉備陣營大業初成之地。自此,關羽的命運也跟荊州綁在了一起。這裏既有他威震華夏的英雄傳説,也有他“大意失荊州”的敗亡結局。
在劉備入川后,關羽成為了荊州最高的軍政長官,原本屬於飛地的武陵郡漢壽成為了關羽的轄區。而直至戰敗被殺,劉備都從未給過關羽新的封侯爵位,始終都是漢獻帝所封的“漢壽亭侯”。

更有意思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因荊州問題爆發衝突,最終劉備妥協,割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孫權,而關羽封地所在的漢壽恰好就是孫劉湘水劃界的分界線。
只可惜,這次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孫劉聯盟的矛盾。4年後,孫權趁關羽主力北伐之際,派呂蒙偷襲南郡、零陵郡、武陵三郡,荊州全境納入東吳。

在對待戰敗逃亡的關羽問題上,孫權並沒有表現出像曹操那般大度,而是明令潘璋“羽至即斬”。那麼,在魏強吳蜀弱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變之前,孫權為什麼要甘冒吳蜀聯盟徹底破裂的風險斬殺關羽,不留活口呢?
關羽的傲慢拒婚、辱罵來使恐怕並不能徹底解釋這一點,孫權作為東吳統治者,不會狹隘到把個人情感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湖南長沙的一次考古發現,佐證了關羽被殺的真因。

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了三國時期東吳的簡牘10餘萬片,在編號6-2099的簡牘中有如下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都尉書給將軍呂岱,力瑜所將士伐武陵、長沙叛眾,叛眾首尾關羽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武陵、長沙一帶出現了對抗東吳的叛軍,並且公開響應關羽。此時的關羽還在北伐,吳蜀尚未交惡,但叛軍的出現無疑讓東吳預感到了某種巨大威脅。

畢竟,蜀漢轄區地處長江上游,具有順流而下的優勢,荊州在蜀漢手中,就如時時懸在孫權頭上的一把利劍,這也是東吳不斷在荊州問題上與蜀漢產生摩擦的原因所在。再加上武陵、長沙叛軍事件表現出的關羽在荊州的巨大影響力,都足以讓東吳冒聯盟破裂的危險,在對方沒有發難之前先發制人。
此外,上文我們也提到,關羽的封地“漢壽”恰恰就在武陵、長沙分界線上,如果我們參考戰國時期商鞅的封地商瘀舉兵叛亂抗秦、秦末時項羽的封地魯城死戰不降劉邦等事件,就有理由相信,關羽的封地漢壽,同樣有關羽的死忠。

劉邦攻克魯城靠的是項羽的人頭,那麼攻佔荊州的孫權,同樣需要用關羽的死,來徹底斬斷武陵、長沙叛軍的抵抗之心,而這才是孫權必殺關羽的真正原因。
關羽被殺後,孫權甚至還改“漢壽”為“吳壽”,其目的,也是為了徹底抹去關羽在當地的巨大影響力。畢竟,只要有關羽的影子在,東吳在荊州的統治是不可能穩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