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炒作“高考狀元”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6月10日,隨着北京、海南等地結束地理科目考試,2021全國高考正式落下帷幕。截至目前,安徽、河南、湖南已經公佈消息:6月下旬起,可查詢錄取控制分數線和考生成績。(6月11日《光明日報》)

眾所周知,一般高考結束半個月後,各地會相繼公佈高考成績。為了減少對“高考狀元”盲目炒作帶來的負面作用和影響,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專門印發的《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各校堅持正確的教育政績觀,進一步規範高考成績發佈和相關宣傳工作,嚴禁通過任何形式公佈、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等。

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恰逢其時。一方面,現在所説的“狀元”與過去意義上的狀元已經不是一個概念,盲目炒作不利於推進素質教育。另一方面,過分追捧高考狀元,會讓狀元感到自己高人一等。有的產生自滿心理,自高自大,唯我獨尊,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不自覺地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故步自封,難以與人合作。

更何況,現在的高考狀元只不過是在一次比較重要的考試中發揮得較好的人,但並不能因此説他(她)就比別人高人一等。記得有一媒體記者採訪諾貝爾獎得主、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教授,問諾貝爾獎得主中有沒有高考狀元時,當時楊教授笑着回答説:“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裏,都排在十名以後。”

當然,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固然能理解,但要明白:“高考狀元”每年每省(市)畢竟只有兩個(文理科各一個),且還有成千上萬名學生考不上大學。為什麼我們新聞媒體總喜歡年復一年地宣揚“高考狀元”,難道和一些商家一樣也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嗎?還是討好我們“高考狀元”還是吸引讀者眼球?其實,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也不利於實施素質教育。只會導致學校和家長為培養“高考狀元”鼓勵孩子死讀書,讀死書。同時,也反映了當前應試教育思想嚴重和社會心態浮躁等。

同時,盲目炒作“高考狀元”,會給那些普通孩子更多的壓力,讓這些孩子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高壓下,變得無所適從、自卑氣餒。正如有關心理專家所説:考生心理危機發生率在考後多於考前,只增不減。考生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緊張應考後,各種心理需求在高考後一段時間會出現“井噴”現象。特別是現在社會太關注高考了,過度宣傳“高考狀元”。考上的學生,榮譽、讚美要什麼有什麼;沒有考上的學生,就像個小丑,認為你沒前途、沒希望了。

我們關注高考,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但不能一味地關注“高考狀元”,更應該關注的是大多數平凡的考生。要懂得:社會和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是多種多樣,如果社會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氛圍,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讓他們今後從事他們所願意從事的對國家、社會有益的工作不是更好嗎?

“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長,全社會都應行動起來,不折不扣地把不炒作“高考狀元”落到實處。尤其是教育職能部門、各類宣傳媒體等,從嚴要求,加大監督力度,讓那些變相地炒作高考狀元者沒市場、沒條件、沒利益。(劉純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3 字。

轉載請註明: 不炒作“高考狀元”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