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樂夜未央。
項羽分封和西周分封的最大不同,在於西周王朝是有意識的分封,自己的宗室和功臣對關東地區搞武裝殖民。
項羽是對其他各路各國軍閥搞承認現狀,是承認即成現實而已,他的實力如果不想承認即成現實,根本當不了霸主。所以西周之後可沒大規模削藩,而項羽從分封剛完成後,就迅速開始削藩。
鉅鹿之戰後,項羽看似威風赫赫,其實既無名義,又無地盤,更無足夠的軍隊。
很多人以為項羽滅秦之後,能直接讓自己親信出來,來個黃袍加身,擁護自己稱帝為天子,要各路聯軍統帥把兵權地盤交出來,讓自己手下接收改編,各路諸侯要麼臣服,要麼滅了,豈不是好?當秦始皇第二最好,那時的項羽吃得下嗎?
歷史上項羽能真正建立足夠的實力,完全是靠借力打力吃掉楚懷王后,在關中的項羽是空有威名而實力不足。項羽分封后確實吃相難看,所以分封不過半年就天下皆反,那麼項羽吃相更難看點,自己全據秦地,不行分封的話,信不信各路諸侯在關中就聯手火併項羽,讓項羽直接當智伯第二?
其實西周制度和貴族體制早在春秋末年就崩潰了,戰國各國目前史學家研究,基本公認戰國各國都是在搞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了。
項羽不存在什麼改制的需要,楚國制度一樣是中央集權。並不存在六國獨特的和秦國不同的強大的貴族勢力。
秦朝滅亡也根本就不是因為擴張太快。到秦始皇時代,其大部分疆土領土上百年消化,秦始皇統一也長達十多年時間,大大長於後來劉邦的統一時間。
秦朝最重要的失敗原因,是不給六國的士人階層出路,而不是什麼反秦的六國舊貴族多強大。
看看當時的反秦人士,張良也許還能沾點舊貴族的邊,類似張耳陳餘這種人,在戰國時代混的好無非是為官,混的不好無非是當個門客,沒有世卿士祿算什麼貴族?
哪怕是最強的項梁項羽叔侄,沒有強宗大姓累世的部曲封臣,和春秋卿族以及日後的魏晉南北朝士族比,他們又算什麼?
秦朝的統治集團空洞化,既是拒不吸收六國精英,又要大力打擊秦國內妨礙秦始皇集權的其他勢力,中央集權官僚制效率低下,無力控制全國,其結果我們看的很清楚了。
正因為陳餘張耳這些人本來就是社會的精英層面,擴張後把社會精英吸納進統治體系,本來就是統治體系必須做到的,秦朝做不到而失敗,當然很正常。
所以漢朝堅持分封山東,其中一點就是給這些人出路。等到日後察舉制度出來,社會層面同一性增強,中央政府可以足夠吸納這些,問題才徹底解決。
西漢開國的郡縣制效率極高,顯然不是什麼空架子,除了各國諸侯王和被封爵的功臣外,沒人能在地方搞春秋式的世卿士祿。從發掘古代竹簡看,地方政府官僚制度也在有效的運行。
漢朝初年,並不是韓信、彭越等諸侯王陸續叛變,而是劉邦在削藩而已,不把削藩如秦始皇那樣嚷嚷的天下人盡皆知,就不能削藩了?唱高調削藩,那是漢景帝建文帝康熙帝才會乾的傻事。
劉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異姓藩王消滅殆盡代之以劉氏藩王。
而劉邦之所以留着大量同姓藩王,不僅僅是防止地方失控的問題,沒有地方上強大的劉氏宗族諸侯王,那劉氏宗族如何安排呢?不安排?那劉氏皇權靠誰維護呢?
和此後的漢景帝、建文帝、康熙帝比,劉邦的削藩成功,充分説明什麼叫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而漢制不同於秦制那樣去搞絕對中央集權,而是推行郡國並行制度,其來源就是項羽分封的楚制,項羽的本土西楚九郡,一樣施行的是郡縣制度。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項羽本質是非常想大權獨攬,絕不想讓部下裂土封王的,項羽嫡系重將沒一個封王的,打下英布的九江國,直接收歸西楚直轄,龍且也沒被封王。難怪被韓信吐槽:善於搞小恩小惠收買人心,卻吝嗇封王之賞。
所以劉邦能做到削藩,建立中樞集權的大一統王朝,項羽如果贏了楚漢戰爭,一樣可以做到相同的事情。
所謂“項羽分封、開歷史倒車,註定失敗”的傳統説法,我只能説,這個話題根本不是歷史必然性適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