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囊作為古代人喜愛佩戴的飾品之一,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和情懷。大多香囊靠着精巧的外形,清淡的香味深得古代百姓的心意,直至今日也有很多人有着特別的“香囊情結”。作為中國引以自豪的香囊文化,自然有着深厚的底藴。比如一些體現女子編織技巧的高超,愛慕的雙方互贈表意,甚至還有借題抒懷的,這些都是一些典型特徵。
當然,香囊的特別意象和底藴不是朝夕可得的,從很早的時候,香囊文化就開始沿着歷史的河流流淌起來,逐漸發展成中華文化上的奇葩和一股曾盛行一時的潮流。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香囊,去探尋香囊的魅力吧。
香囊名稱的由來、出現的起源
香囊在古代也被稱“佩帷”、“容臭”,是由彩色的絲線在布上縫上各種各樣美麗繁複,或者特殊含義圖案花紋的囊袋,並在裏面裝上香料。這其中的香料一般都是用香草藥材一類研磨成粉末製成的。一開始是由佩囊發展來的香囊,而佩囊是古人用來裝一些隨身物品的袋子。
因為古代服裝的限制,大都沒有口袋,因此佩囊的用處還是很廣泛的,比如印章,金錢一類的都會放到裏面便於攜帶,所以被稱之為“佩囊”,又稱之為“荷囊”。香囊正是衍生出的類別之一,如其名是裝着香物的小囊袋,多用於審美裝飾,驅蟲辟邪。
從文獻的歷史記載來看,古人開始佩戴香囊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更準確地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記載看出,在殷周時就應該也有香囊的面孔出現了。
《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皆佩容臭”。
據此推測,這裏所提到的“容臭”,應該就是香囊的最早形態。從這裏我們也能看出,在當時時代,未成年人早起洗漱後,佩戴香囊是對父母長輩的基本尊重,這也是香囊剛出現不久,體現的“禮”。
由“步步生香”的簡單飾品到“外形繁複”的地位顯示
大約從春秋戰國開始流行香囊的佩戴,屈原曾在《離騷》中寫道,
“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椒專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幃”,
説明了當時香囊中所存放包裹起來的正是一些香草,這些香草也都是經過一些精挑細選收集到的,並且選擇一些適合盛放香料又能散發出香味材質的“佩幃”來製成香囊,方便它隨身攜帶。一方面是佩戴時看起來精巧可人,另一方面它的香味隨着步步步生風而四處飄散,沁人心脾,達到愉悦身心的作用。還有一種將香囊放置書上,可以有效地驅蟲,從而更好地保護書籍。
在古時,幽香的體味能夠體現和展示自己尊貴的身份。漢魏時期,文獻中已經出現明確的“香囊”的記載,這時流行佩掛香囊,將其系在肘臂下,並將香囊藏放在古人的長袖中,這樣在人們輕輕擺動衣袖的時候,會有清香通過衣袖散發出來,充滿優雅的氣質格調。
還有外出遊玩狩獵的貴族們也會隨身攜帶着香囊,途中所經之處,都能帶來一陣清香,令人遐往。宮廷的妃子們也經常在香囊內放上一些香料和藥材,並在其外形上下功夫,做成不同形狀,用作裝飾的作用。
唐朝的人們習慣焚香,無論是地位尊貴的朝廷之人、貴族,還是普通的百姓都十分熱愛薰香,薰香已經普及到人們生活的各處。在當時正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興盛時期,所以一大批佛教的信仰者和愛好者紛紛主動去接受和學習佛教文化,這其中就包括薰香的習俗。香囊的佩戴離不開這一習俗的出現,人們常常在室內薰香,而出門後為了時時保持薰香的習慣,就採用了佩戴香囊的方法。
室內的薰香必須有做到盛放作用的器皿,在當時的器具比較昂貴,貴族甚至還有采用金銀材質的薰香器,並在上面設計了十分繁複的紋理,以顯示格調和地位。後來為了在外顯示地位和品位,通過不同的香囊上的紋理和香囊製作香料成本來提升自己的品位,尤其在當時上流社會的男女,不僅隨身帶着,還有在車架上懸掛裝飾的。
另外香囊還有充當暖手爐的作用,這也是它為女子們鍾情的原因之一。很多達官貴族十分喜愛死後放陪葬品,甚至不惜動用珍貴材料製作的香囊,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後在盧文紀的上書請求下才作罷,足以見得當時官員貴族們對香囊的喜愛程度。
宋代是個香料種類和數量都十分豐富的朝代,在大量的香料引入後,人們在制香方面也卓有成效。於是很自然的,在香囊的香料材質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並且在香囊的使用上也多了很多的講究,比如涉及到到朝廷上的禮法。宋代的官員要求在上朝前,要薰衣並攜有香味後,再佩戴香囊,才能入朝。很多人以為古代薰香的大都為女性,為增加自我魅力而薰香提升優雅誘惑的格調。
對比現代社會,可能我們會覺得香囊是女兒之物,男性佩戴不免有些怪異尷尬之感,但事實上當時古代的上流社會幾乎是男性都要薰香佩戴香囊,以顯示一些禮法,表示對他人的尊重,香囊的佩戴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香囊還作為上級賞賜的物品,被統治者賜予一些有着功勞的大臣們,以示嘉獎。這時的很多香囊比之前更加奢侈,因為古人不斷使它的外形多樣化,紋飾更加考究,不僅沿襲了之前的傳統絲質香囊,還出現了金銀的香囊,線條流暢,古樸抽象。
香囊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在明清時代,此時香囊十分普遍,街上隨處可見佩戴着各式各樣香囊的男女,在達官顯貴中佩戴香囊更普遍常見。雖然當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從海外流入的香料種類減少,但這仍然不能阻止香囊的發展。明清時的香囊的種類繁多,在材質上也有了不同的追求,不再僅僅侷限於布製品。
例如用玉鏤雕的,點翠鑲嵌的和絲繡的這些等等,還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桃形等等在形狀大小上創新出一個新水平。香囊高超的藥物用處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將藥材置於香囊中每日佩戴可以達到用藥的作用。朝堂上的皇帝們也有了由不定時賞賜官員香囊到逢年過節的定時賞賜,以示恩寵。
香囊文化的源遠流長
首先、從春秋開始人們製作香囊的選材和手法可以看出,在當時,古人尊重自然,採用十分清潔無污染的方式去豐富自己的生活。這也與中華自古以來天人為一,順應自然的理念相契合。
在佛教傳入國內的一陣子,薰香風靡一個時代,香囊也有着一定的宗教性質。在佛家看來,香囊是辟邪免災之物,甚至還有專門的佛家符咒,認為配合香囊的使用唸咒會達到辟邪驅祟的效果,這裏的香囊是作為佛家辟邪的疫藥和符咒的容器而存在的。
後來香囊還是作為愛情的見證,這在《晉書賈午傳》等著作中都可尋到佐證。這一點是香囊文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在男女間產生愛慕之意,併為了傳達自己的心意,香囊就是很好的媒介。古人思想比較保守,很少會直接親口表達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戀慕之意,所以大都是通過一些暗示來達到表達自己心意和試探的目的。
香囊屬於自身攜帶的私人之物,成為贈予對方以示心意的最好選擇。古代女子的女工基本是從小就會的,所以當她們遇到心儀之人,有的會將自己親手一針一線縫製的香囊私下贈予,倘若對方接受或者回贈,基本就確定了我們現代所説的“戀愛關係”,香囊就是他們的定情信物。
只不過古代沒有我們如今的時代開放,因為迫於一定的社會壓力,交付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所以香囊承載着互相戀慕的男女之間的深情。有些愛或許迫於壓力無法開口,對他人更是絕口不提,但一個小小的香囊卻能傾訴一切。如果是成婚以後,妻子縫繡香囊送給丈夫佩戴。圖案為鴛鴦作定情之物,有夫妻恩愛、永不分離之意。
結語
香囊在古代憑藉着多個用途,綿長的香味,華美的刺繡。曾經盛行一時,引領大家佩戴的時尚潮流。現代社會雖然人們不會再像古時候那樣隨身佩戴香囊,但是在潮流界的發展中,香囊憑藉着它日積月累的文化底藴和外形,重新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中,多用於掛在卧室,或者其他的裝飾上。體現了人們在時代的進步中對審美的追求,以及古時香囊文化的影響之深。
參考資料:
《禮記》
《晉書賈午傳》
《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