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的沙俄不具備進攻清帝國的實力和條件,19世紀沙俄擴張的目標是黑海沿岸的奧斯曼不錯,同時也趁火打劫了大清帝國,沙俄蠶食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在18世紀。
很多人都直到1643年到1686年,沙俄的小股武裝已經越過貝加爾湖,入侵到黑龍江流域,規模最大的雅克薩之戰,俄軍也只有400多人的烏合之眾,這隻部隊之所以能長驅直入、燒殺搶掠,是因為清軍主力都在關內,關外幾乎就是無主地的狀態。
滿族在1644年之後傾盡全族遷入關內,為了確保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大小城池都設置了滿城,這需要大量滿人駐紮,再加上1673年到1681年爆發了三藩之亂,清軍全力投入到剿滅吳三桂的戰鬥中,關外老家是沒有什麼人空曠地帶,這才給了俄軍逞強的機會,並不代表當時的沙俄軍隊有多強。
17世紀的歐洲確實已經是火槍的天下,一開始大量裝備的就是廉價的火繩槍,瑞典在1630年之後開始使用火藥紙包加快裝彈速度,歐洲各國競相模仿,此時英國正值克倫威爾時代(17世紀前50年),在這位強人的推動下,英國軍隊發起改革,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大量裝備火槍,但直到1660年英國才有實力大量裝備燧發槍。
(火槍和長槍混編的歐洲軍隊)
從火繩槍到燧發槍是火槍技術的跨越,這期間的探索過程非常漫長,各國軍隊都在部隊中混編火槍兵和長槍兵,英國直到1730年式火槍的出現,才算擁有成熟的實戰型火槍。我們可以將18世紀視為火槍成熟的關鍵時期,19世紀初的1806年,英軍裝備貝克來復槍,槍管內擁有膛線,精度和射程都有極大提高,成為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軍主力裝備。
大英帝國作為歐洲的科技領頭羊都這樣了,沙俄這個偏僻的國家能好到哪裏去呢?至少在19世紀之前,沙俄的火槍部隊並不會有太大規模,龐大的騎兵(比如沙皇的龍騎兵)一直是沙俄武裝力量的核心,就算他們大量來到遠東擴張,也未必是大清帝國的對手。
此外,沙俄崛起的時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早,著名的大帝彼得一世在1682年才掌權成為沙皇,此時沙俄連個出海口都沒有,彼得大帝意識到海上商業貿易是國家強大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先後嘗試向黑海、波羅的海擴張,不斷與奧斯曼土耳其、瑞典爆發戰爭。
1696年俄軍攻佔黑海沿岸的亞述港,從此獲得面向黑海的出海口,也拉開了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漫長戰爭;相比奧斯曼,北方的瑞典當時是歐洲軍事強國,也是俄國最強大的鄰居,在18世紀之前的對瑞戰爭中,沙俄幾乎從未撈到好處。
彼得大帝為了戰勝對手、提升國力進行一系列改革,在他之前沙俄錯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歐洲最荒蕪、最偏僻、最愚昧落後的國度,整體落後的沙俄並沒有太強大的軍事實力,亞述港也在1711年丟失,沒經過改革的沙俄連瑞典、奧斯曼土耳其都打不過,怎麼會是沙俄的對手呢?
(彼得大帝擴張獲得的北方土地)
而且,彼得大帝改革之後,在俄羅斯人眼中海洋的重要性更高,這是受到英國海上商業文明影響的結果,他們自己就有肥沃的的土地(南俄地區),玩命擴張的主要目標就是獲得出海口,相比遙遠的東方海洋,近在咫尺的波羅的海、黑海出海口肯定更具有吸引力,彼得大帝在18世紀初遷都聖彼得堡,就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向富饒、發達的西歐靠近。
沙俄對土地的貪婪也是極度不可救藥的,但即便如此也沒必要不遠萬里招惹大清帝國,因為近在咫尺的烏克蘭、波蘭、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就擁有廣闊無邊的肥沃土地,尤其是烏克蘭,這個國家的黑土地佔全球總量的1/4,誰會捨近求遠去招惹大清呢?
(獲得出海口之後的沙俄將波蘭-立陶宛視為擴張目標,它想要的這都有)
另外,東歐大國波蘭-立陶宛在17世紀開始衰落,不斷在與普魯士、奧地利的戰爭中消耗實力,這給了沙俄蠶食其東部土地的機會,於是在1772到1795年間的23時間裏,沙俄主要針對波蘭-立陶宛施展擴張計劃,最終獲得了將近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歐洲的一大強國之一。
注意時間節點,瓜分波蘭之後已經是18世紀尾聲了,沒幾年就出現了戰無不勝、野心無限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歐洲,可見沙俄已經非常龐大)
筆者的觀點:拿破崙是遠東國家避免歐洲殖民者打擾的最後一道屏障,此人建立的帝國在歐洲攪得天翻地覆,嚴重分散了英國、沙俄的殖民擴張注意力,它們都不得不集中力量在歐洲與法國軍隊作戰,穿過西伯利亞或者繞過馬六甲與大清帝國開戰都是不可能的。
在1815年拿破崙徹底倒台之後,英俄都不再注意歐洲了,英國在25年後發動了對大清國的鴉片戰爭,沙俄在擊敗拿破崙後持續和奧斯曼土耳其作戰,目標還是開拓黑海方向的出海口,同時也能分出成規模的軍隊與搖搖欲墜的大清搶地盤,這已經是近代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