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近日,外交部網站組織機構“翻譯司”欄目更新信息顯示,外交部翻譯司副司長戴慶利已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哈馬國特命全權大使,被稱為外交部“首席翻譯”的張璐已晉升翻譯司副司長。除張璐外,還有新近在中美阿拉斯加戰略對話會上爆紅的張京等等。

這些外交官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她們都畢業於外交學院——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1955年,外交學院在周恩來總理倡議下,經黨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由陳毅元帥擔任首任院長。這座“小而精”的高校是“本科提前批次”院校,每年招生不過400人,卻走出500多位大使,被讚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作為外交事業的起點,學子們如同璞玉,將在這裏經歷怎樣的打磨?

課堂——

外交“範兒”的最初邂逅

“戴項鍊,考慮多長比較合適呢?穿西服,領子應該開到哪?”“大家看這位同學,今天他穿的牛仔服,屬於硬挺面料還是垂順?”……

上午10時許,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周加李副教授,正在其《交流中的個人形象塑造》選修課上,娓娓闡釋美麗着裝的神奇“平衡點”、五把“金鑰匙”。PPT中不時出現的政要、明星示例圖,以及周加李副教授與同學們的頻頻互動,讓課堂歡笑連連。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周加李講授《交流中的個人形象塑造》選修課

這門選修課面向全院開放,頗受學生歡迎,選課需要“拼手速”。總計16次課中,同學們會從服飾、色彩、髮型、儀態,以及能力、舉止、道德品質等方面,得到對“形象”的全面認知。大家或做着筆記,或拍攝PPT內容,外交人才整潔得體、自帶氣場的“範兒”,也彷彿有了起源和出處。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環顧四周,相較普通高校動輒數百人的大課堂,“小”是外交學院課堂給人的第一印象。學生人數少,師資力量足,即便是全院選修課,幾十人的規模令人恍若重回高中課堂。

而另一間教室裏的必修課《英語政論》,更是僅20餘人的超級迷你班型。“Realism”、“Idealism”,英語系馮繼承副教授正帶領同學們精讀基辛格《大外交》的第一章。遇到理解難點,她在黑板上寫下兩個關鍵詞,分別闡釋起二者不同的理論主張。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馮繼承講授《英語政論》

馮繼承老師語速飛快,且均用英語講解。令人驚訝的是,她面對的並非英語專業學生,而是國際法系的法學專業學生。

“最早陳毅元帥作為院長時,就提出外交學院學生英語必須要好,專業課+英語可以説是我們一大特色。”英語系主任冉繼軍教授介紹,普通高校公共英語和英語專業一般是兩套系統,大二之後,公共英語就不學了。“但我們這裏沒有公共英語教研室,無論哪個專業,都是英語系的老師負責上英語課,而且一直上到大四。很多專業課也是純英文授課,強度非常高。一般只能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的專四、專八考試,在外院非英語專業學生也可參加。”他回憶,張璐就是國際法系出身,並不是英語系,但求學期間受到良好的英語訓練,為翻譯事業奠定了紮實基礎。

學生——

沒有一天能輕鬆“摸魚”

《英語政論》課結束鈴聲響起,坐在最後一排的小陳和同桌齊娜爾長長舒了口氣,收拾起書包。下午,她們還要迎來被視作“恐怖難度”的口譯課。

“比如三個人上去,扮演接機場景,我方代表迎接外國軍事部長這種。兩個人讀口頭對話,另一個人要馬上開始翻。”小陳揉揉頭,“措辭都很官方,沒有那麼日常運用,有時候會突然卡住,好嚇人!”

此前,張京因對楊潔篪主任長達16分26秒的即興發言,貢獻了一場教科書般的表現而“爆紅”。小陳表示,口譯課上也有類似訓練。“一開始比較短,可以逐字逐句去對應,後面篇幅越來越長,還有橫向邏輯結構,特別難記,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

小陳從浙江考到外交學院國際法系,如今讀到大三,她坦言每天不是聽就是背,完全沒有大學“摸魚”的輕鬆。齊娜爾也點頭附和,作為從新疆考入的少數民族學生,她自認高中時英語水平算是佼佼者,但入校後依舊需要強迫自己堅持打卡背單詞。“只有這樣上課才能看得懂聽得懂,好多文章都好長啊!周圍同學都非常努力去學習。”

圖書館最能體現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午餐剛剛過後,便有不少暫時沒課的同學,陸續趕來伏案學習。他們有的默記默背,有的埋頭刷題,有的則到開放書架尋找參考書籍閲讀。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午餐過後,不少同學來到圖書館自習

作為一家體量不算太大的高校圖書館,這裏同樣特色滿滿。館長張燕莉介紹,每年聯合國機構正式出版的各類條約集、會議紀要等,均會寄往世界各地的託存館進行保管。早年間,外交學院便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聯合國全部託存圖書館”。當然,伴隨資源逐漸電子化,紙質文件已無需再郵寄託存,但聯合國歐盟閲覽室裏的上萬冊資料,和工具書閲覽室裏300多冊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以及館藏孤本的清代外交檔案、民國外交檔案等等,足以見證學院的文獻歷史地位。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館藏聯合國託存相關文獻

而最令不少高校學生豔羨的是,這裏自習桌椅寬大舒適,相對學生而言數量充足。排隊、佔座等爭搶手段統統不需要,儘可於此投入汲取知識養料。

錘鍊——

“家國情懷”的格局與風骨

作為特色院校,外交學院無疑英語成績亮眼——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平均分始終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專四專八考試的平均分,也比全國外語類院校平均分高出10分以上。2016年,外交部翻譯司與外交學院英語系聯合舉辦首屆“外交翻譯專訓班”,該班由從全國16所外國語中學經嚴格選拔脱穎而出的本科外語類保送生組成,代表英語系最高水平,專四平均分高達86.68,大幅超出“優秀”標準。

然而,作為英語系主任,冉繼軍教授坦言英語水平只是外交人才培養中的一部分。“成為一名高翻不容易,可能日常生活中語言水平很好,但在高壓場合下,還有心理、反應等各方面要求,實際上需要的是全面素質。”

這些“軟實力”無不凝聚在學院日常培養的一點一滴中。學生處處長王勝乾介紹,打從學生入校報到,迎接他們和家長的,便是大使、優秀外交官校友等做的主題講座。在校期間,學生還有機會走進外交部新聞發佈廳旁聽發佈會。在各種大型主場外交活動中,更少不了外交學院學生的身影。“每次有關單位向我們要學生的數量都比較多,而且承擔的志願工作比較核心關鍵。學生還去到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親歷‘友誼勳章’頒授儀式。”

諸多活動下,學生眼界被迅速打開。由外交學院發起的多項原創賽事,則為在校生持續提供實踐機會。團委副書記徐婧琪介紹,1995年外交學院首次將模擬聯合國活動引入中國,目前學院主辦的“北京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已經成為整個亞太地區的“招牌”活動。簡單來説,參賽者要“代表”不同國家和地區,圍繞設置的議題進行磋商與辯論。過程中無論着裝禮儀、議事規則、還是使用的中英法西等工作語言,都與真實的聯合國生態高度相似。

在“全國高校模擬新聞發言人大賽”上,學子們面對“中外記者”旁徵博引,談笑風生;在“全國大學生外交外事禮儀大賽”上,模擬談判、場景扮演等環節,為學子提供了身臨其境的外交體驗;“全國大學生模擬政協提案大賽”更連續數年受到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的現場指導,進入到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中山堂辦賽,且已有7份學生提案轉化為北京市政協或全國政協的提案;“全國高校模擬外交談判大賽”的賽制、賽題已被列入外交部青年幹部培訓內容……

這樣的“錘鍊”之下,從外交學院走出的青年學子擁有過硬語言技能與全面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學院將思想政治教育視作頭等大事,始終貫穿育人全過程。“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這是當年周恩來總理向外交人員提出的十六字方針。這十六字方針作為外交學院的校訓一脈相承,日復一日間學生已形成“家國情懷”的格局與風骨。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記者 魏婧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5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揭秘外交官是怎樣煉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