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影視劇《清平樂》開始播出,大家對宋朝文化再次出現了好感。在各種與宋朝有關的影視劇中,宋朝各級官員的脖子上,都會佩戴一種叫做方心曲領的東西。不得不説,方心曲領幾乎成了宋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標配。那麼,方心曲領到底是如何出現的,起到了什麼作用,又是在什麼時候退出了歷史舞台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方心曲領的故事。
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方心曲領。從歷史角度來説,方心曲領屬於我國漢服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我國服飾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服飾的樣式也在進行不斷的調整。大約在西漢政權統治的中期開始,隨着漢武帝等幾代皇帝的努力,朝廷各方面的規章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就包括了官員服飾制度。鑑於當時的官服樣式,為了讓官服更加平整,漢朝官服的衣領上,出現了一個圓形的白色護領,被稱為曲領。
請注意,這就是方心曲領的起源,但是與宋朝後來的方心曲領方便,差異還是非常大的。東漢末期的文人劉熙曾經記載了兩漢各方面的趣事,寫了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名曰《釋名》。按照《釋名》中的描述:“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從《釋名》中的描述來看,兩漢時代的曲領在中衣上,起到了襯托外衣和裝飾的作用。從東漢末期開始,中原大地進入了先後經歷了黃巾起義、軍閥混戰、三國鼎立等一系列階段,各方面的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時局動盪的情況下,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代以後,,由於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以及南北朝對抗等一系列複雜問題。在這一階段,北方遊牧文化明顯開始融入中原文明體系,在中原服飾上,也出現了各方面的變化。例如在南北朝時期,漢服之中,除了廣袖和窄袖以外,還出現了胡袖。當時,南朝派遣使臣出訪北朝,南朝使臣發現,北朝的服飾與自己有明顯的差異化。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統一天下。對比隋唐服飾和秦漢服飾,大家會明顯發現,隋唐時期的服飾風格,與秦漢時期的風格相比,幾乎不再一個頻道。
在隋唐時期,隨着政權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朝廷重新規定了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包括服飾制度。在這一階段,曲領繼續沿用,不過,與漢朝的曲領已經不是一回事了。隨着各方面文化的融入,隋唐官員多穿圓領袍和U型領袍,如何襯托、裝飾自己的脖子很重要。隋唐時期的方心曲領,屬於在中衣的上邊,疊加出半圓形的內襯,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襯衫的衣領。主要就是裝飾、襯托外衣的作用,不過,外形比較大而已。
隋唐時代的各種歷史文獻中,屢屢出現曲領的記載和描述。關於各級官員的穿戴,《隋書》中有詳細的記載:“百官朝服公服,皆執手板……朝服,冠、幘各一,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皂領袖,皂襈,革帶,曲領,方心,蔽膝,白筆、舄、襪,兩綬,劍佩,簪導,鈎灊,為具服。”到了《新唐書》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描述:“玉、犀簪導,絳紗袍,硃裏紅羅裳,……絳紗蔽膝,白羅方心曲領,白蔑,黑舄。”
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已經出現方心曲領和方心、曲領等不同的説法。從9世紀後期開始,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的局面再次出現,上演了“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的説法。”各路軍閥、藩鎮相互混戰,這一階段被稱為“五代十國”。由於戰爭破壞嚴重,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已經蕩然無存。連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沒有人會考慮如何搭配衣服。在這一階段,隋唐時代的服飾文化逐步絕跡,並沒有被繼續和傳承下去。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建立了趙宋王朝。
在隨後10多年時間裏,宋朝先後消滅了後蜀、荊南、湖南、南漢、南唐、北漢等一系列政權,統一了中原的主體部分。先後兩次主動進攻遼國、遭遇慘敗以後,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內政方面,開始恢復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其中,在官員服飾方面出現了問題。按照隋唐時代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獻記載,朝廷七品以上官員,穿朝服、禮服等服飾的的時候,需要佩戴方心曲領。可是由於幾十年戰爭的嚴重破壞,各種歷史文獻破壞嚴重。隋唐時代的方心曲領究竟長什麼樣子?
宋朝人並不知道。既然沒有現成的實物可以參考,宋朝人在各種殘存文獻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推測,並且最終設計了宋朝版的方心曲領。在各種關於宋朝的影視劇中,方心曲領經常出現。一個白色的圈子戴在脖子上,白圈的下部則是白色的四方形。宋朝設立方心曲領的時候,充分採用了道家“天圓地方”的邏輯。其實,方心曲領並不是直接戴在脖子上的。方心曲領的後部有兩根繩子,系在官員的後頸,起到了固定的作用。
按照宋朝的嚴格規定,七品以上文武官員,在穿朝服和禮服、祭服等禮儀性服飾的時候,必須佩戴方心曲領。穿常服、公服、吉服等日常性服飾的時候,則可以不用佩戴。因此,在宋朝的各種畫像中,無論是宋朝歷代皇帝,還是各級文武官員,脖子上都戴着方心曲領。古代日本曾經向唐宋兩朝學習,因此,在日本的官員和貴族服飾上,曾經也出現了方心曲領。但是,這段時間並不長。
時間進入了13世紀以後,北方的元朝崛起,先後消滅了西夏國、大金國、西遼國、吐蕃、大理國、南宋王朝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元朝屬於蒙古族建立的政權,擁有自己的服飾體系,自然不會沿用宋朝的方心曲領。從元朝皇帝和貴族們的畫像來看,元朝的官員、貴族們,喜歡佩戴蒙古大帽,留蒙古樣式的髮型,穿蒙古長袍。甚至有好幾位元朝皇帝,不會説漢語,只能和親近官員用蒙古語交談。元朝的統治時間並不算長,前後大約100年時間。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隨後,明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將元朝勢力重新趕回了蒙古草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以後,繼續控制北方草原等地,但被稱為北元政權。明朝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例如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官員制度、行省制度等等。請注意,在服飾文化方面,明朝則重新沿用了唐宋時期的傳統,因此,稱之為“日月重開大宋天”。隨着全國統治秩序的確立,明朝開始完善複雜的服飾制度。
按照《明史》的描述:“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差,並同朝服。”由此可見,在明朝統治的前期,明朝各級文武官員使用朝服、祭服、禮服等服飾的時候,需要佩戴方心曲領。琉球、李氏朝鮮、安南等周邊國家,屬於明朝的藩屬國。在服飾制度方面,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明朝的成熟設計。因此,在這些國家的服飾中,也出現了方心曲領。例如在韓國的各個歷史博物館中,很多歷史人物都佩戴了方心曲領。截至現在,韓國在舉行各種古典大型祭祀活動的過程中,仍會穿上韓式祭服、佩戴方心曲領。
安南統治的末期,法國人開始染指中南半島。當時,照相技術已經出現,一系列老照片修復以後,可以發現,直到20世紀初期,安南各級官員穿朝服和祭服的時候,仍然佩戴了方心曲領。在明孝陵等明朝皇帝的陵墓中,周圍的官員雕像上,都佩戴了方心曲領。按照《明史》的記載:“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按照記載,從明朝嘉靖皇帝開始,明朝官員的朝服、祭服、禮服上,不再佩戴方心曲領。那麼,明朝為何要取消方心曲領呢?
目前有兩個説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明朝統治層認為方心曲領的實際意義並不大,反而影響了肢體的活動性。第二種説法認為,明朝很有可能通過一些古籍和歷史文獻發現了問題,察覺到自己被宋朝引上了彎路,宋朝的方心曲領屬於天馬行空的錯誤版本。言而總之,從明朝嘉靖皇帝開始,明朝撤銷了方心曲領,方心曲領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至於方心曲領的作用,歷朝歷代都沒有變化,主要是起到了裝飾作用,顯示出服飾的莊嚴性,同時對外衣起到了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