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她13年內指導超500名失業者,有一項秘訣叫“能力遷移”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經典

“全國十佳職業指導人員”李弘。本文圖片受訪者提供
作為國家星級職業指導師,寶山區就業促進中心首席職業指導師,今年11月,李弘在“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業務競賽全國賽”中,以總成績第一名榮獲“全國十佳職業指導人員”稱號,成了不折不扣的全國“NO.1”。
她説:“職業指導師在我看來就是一名賦能者,就像一顆小太陽一樣,當別人處於人生低谷時,要能夠賦予別人積極的能量。”
李弘對諮詢者進行一對一就業指導。
13年前,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畢業時,李弘也曾面臨求職迷茫。
一次,在參加寶山區就業促進中心工作人員招聘面試時,面試官詢問她:“你是學法律專業的,為什麼選擇來應聘這個工作?”
這句話一下子讓李弘陷入深思,究竟什麼才是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也正是在後來多年的就業指導工作實踐中,她不斷思考和探究自身職業價值觀,漸漸明白,幫助他人在迷茫中發現自己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併成功就業,這是她的初心和使命。
13年來,李弘累計指導失業人員500多名,職業諮詢時間3000多小時,許多人在李弘的幫助下成功就業。
她回憶起11年前首次做職業指導,有一對夫婦因女兒大學畢業後幾年未找到工作,跑到街道求助。沒想到一見面,她就被女孩父母大罵了半個小時。“他們急於把女兒找不到工作的怨氣都發泄出來”,李弘説:“當時我很委屈。”
如今,面對同樣的場景,李弘已經能應對得遊刃有餘。這離不開她在面對失敗時愈挫愈勇的鬥志,她還説,作為職業指導師,成功的秘決是“溝通”和“共情”。
很多長期失業的人,容易情緒低落,甚至有的患輕度抑鬱。在幫扶求職者過程中,李弘擅長通過溝通引導求職者擺正心態,發掘求職者優勢。
一次,一名38歲的下崗工人找到李弘尋求幫助,陪同他前來的老父親,當着李弘的面把兒子數落了一通。望着神情低落的求職對象,李弘親切地鼓勵他,梳理出他的優點。在李弘幫助下,這名下崗工人鼓起勇氣,進行了兩次面試,終於被一家通訊公司錄取。
李弘在高校和社區開展職業指導講座。
如今,畢業大學生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李弘觀察到,當代大學生在求職時,與父母在觀念上有矛盾。
“他們希望能夠通過一份職業來實現自我價值,但是父母往往覺得子女應該立即找個工作,一直待業可能社會溝通都會有問題。”李弘透露,這些青年人得到的社會支持也不太夠,這就需要專業的公共就業指導服務幫他們分析問題、正確定位,並朝着自己的目標靠攏。
李弘透露了對於這類求職者的指導秘訣,其中重要的一步是“能力的遷移”。
如果求職者目標較高,她會將相應所需的能力“拆解”,再去定位一些較低的職位,讓求職者可在一個合適的位置,逐漸朝着目標成長。
李弘説:“小目標的達成讓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能力,無論他未來的職業選擇如何,這些積累能讓他更加具備進入職場的競爭力,為實現大目標做充足的準備。”
對於那些在職場上面臨轉型和經歷考研失利的人,李弘同樣用“能力的遷移”帶他們走出困境。
曾經,一名國企質檢員小郭辭職考研失利,自信心受挫,再就業也屢屢碰壁。
李弘發現,小郭已產生退縮心理,並且對自身認知不足、目標定位模糊。她和小郭覆盤裸辭考研經歷,幫小郭清晰目標定位並認知自己的優勢,推薦小郭到數據分析崗位上參加面試,並給予小郭求職指導。
之後,小郭同時收到兩個offer。最終選擇自己應聘的一家新能源公司的市場分析助理崗位,成功就業。
通過“上海人社”APP可以進行職業指導線上個人預約。
今年疫情的突發,對就業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
李弘表示,很多諮詢者的問題不在於能力和經驗,而在於求職路徑的問題,缺乏求職本身的技巧,缺乏職業轉換的技巧。針對這類人羣,李弘首先消除他們的焦慮感,然後根據其原先的崗位技能進行“合理遷移”,幫助他們在新公司甚至跨行業實現就業。
除了一對一指導,在市、區就業促進中心組織制定的職業指導課程開發工作中,李弘積極參與開發關於職業選擇、職業定位、簡歷製作和麪試技巧等指導課程,每年在高校和社區進行職業指導講座20餘場,幫助更多應屆畢業生對接職場。今年疫情期間,李弘還錄製了關於疫情下和後疫情時期就業市場形勢和供需的變化以及就業能力提升的課程。
另一方面,她把工作中積累的企業名錄精心分類整理,建立企業用工需求數據系統,與區內300多家企業共同搭建了用工崗位需求的聯絡溝通平台,及時掌握企業的用工需求,做到精準推薦。
“職業指導師在我看來就是一名賦能者,就像一顆小太陽一樣,當別人處於人生低谷時,要能夠賦予別人積極的能量。”這是李弘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