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思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聖祖實錄》)。國家局勢稍穩定後,民生成為穩固統治的主要矛盾,為達到“一勞永逸”的統治目的,康熙帝提出了“民為邦本”的基本統治方針,為後來的歷代清朝皇帝提供施政指導。
儘管如此,歷代帝王奢侈的餐飲和排場依然被保留下來。到清朝中後期,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入關之前,清(後金)的統治者一般與羣臣的待遇差不多;入關以後,中原王朝的排場被借用到清王朝中來,奢侈的服飾、極其浪費的餐飲排場等都是必備。
不過,康熙統治中期,卻深感奢侈排場所帶來的危害,一度提倡節儉之風,從自己開始並帶領着羣臣恢復“舊俗”。期間康熙就曾帶頭吃窩窩頭,試圖節省內務府的開支。然而事情進展並不順利,七天之後就嚇傻眼。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皇帝的日程和飲食
和明朝皇帝不同,清朝皇帝只有兩頓飯,分別為早膳(6點-8點)和晚膳(下午1點到2點)。
兩頓飯過後,就算餓了也不能擺排場,只能開小灶,時間不固定,一般都是用小粥、甜餅等填肚子,雍正帝還特別為此取名為“吃獨食兒”。
雖然是兩頓飯,但不同的季節吃飯的時間不一樣,夏秋兩季比春冬兩季要提早一個小時。早膳和晚膳的規格比較大,菜的種類比較多,因此皇帝吃飯一般都需要人伺候。吃不完時,皇帝會賞賜給寵臣、皇子等享用,讓他們另設桌子站着吃,不會浪費丁點食物。
為皇帝準備吃的御廚基本在凌晨時就起來,而等着吃飯的皇帝一般也都起得很早,凌晨5點左右就起來做事。
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也需要起得很早。據《清實錄》記載,惲毓鼎曾是詹事府的官員,他凌晨3點就出門上朝,由於道路不好,凌晨5點左右抵達中和殿,當時光緒帝已經在看祝版(文件),等待大臣們一一上朝。
由此可以推算,光緒帝應該在凌晨4點左右就起牀,吃東西后就到中和殿處理事務。從溥儀留下的《溥儀文存》來看,每天的日程安排都非常規律。
光緒時期,每頓飯120道菜已經成為規定。而康熙時只是形成非常規律的飲食規定,沒有對餐飲的數量進行約束。所以,康熙帝吃的應該和他以後的歷代皇帝相似。
那麼,皇帝的120道菜共花費多少?
康熙帝吃窩窩頭
入關以後,清朝的內務府也被搬遷到京城,成為專門為皇帝提供後勤服務的專有部門。康熙和雍正時期,內務府的體制不斷地變更,最後衍生出御膳房,讓其專門負責皇帝的餐飲。
順治帝統治時期,國家局勢尚未穩定,經濟更是破敗不堪,許多明朝時期遺留下來的病政沒有得到去除,因此國家一度處於極度貧困狀態。
經過康熙的努力,國家局勢得到穩定,經濟快速的發展,為康乾盛世奠定基礎。康熙特別注重大工程建設,對黃河的排洪工程傾進非常多的精力,由此而提出民為本的思想。
不過物質豐盛以後,皇帝和官員的生活開始奢侈了起來,御膳房給皇帝提供的飲食品種越來越多。據《乾隆御膳考述》記載,康熙帝的飲食主要有主食、菜品和湯三大類,調味品有豬油、香油、大葱、白糖、鹽、姜和各類調味酒等。
康熙帝比較喜歡吃肉,種類包括豬、雞、鴨等肉食品,菜類有腋窩、冬筍、冬菇等。依照御膳房的調配,康熙帝每天能吃到22斤盤肉、5斤湯肉、2只羊、5只雞和3只鴨等。
雖然非常多,但與清朝末年相比,康熙帝的要寒酸的多。慈禧太后時期,皇帝每天的花銷基本上達到400兩銀子,而《清實錄》中的康熙帝最多時消費300兩每天。
儘管如此,康熙帝仍然感覺相當浪費,所以一度提出生活節儉“運動”。從自己開始,要求羣臣一起控制花銷程度,不講究大排場。
《雍正王朝》就有一個畫面,康熙中後期出現非常嚴重的財政赤字,為減少國家壓力和增加對西北地區的軍事開支,康熙帝開始向羣臣催債,讓鐵面王雍郡王(雍正)到處給羣臣施加壓力,逼得一些人上吊自殺。
雖然這是小説,但基本上取證史實,説明康熙帝很關注民生,提倡節儉。據説,他曾經為了降低個人開支,特別對御膳房下命令,不許大魚大肉,每天都為他提供窩窩頭吃。收到聖旨後,御膳房精心地為康熙帝準備。
堅持吃幾天後,康熙帝才發現其中的不對勁。
節儉後產生的效應
雖然康熙帝同普通老百姓一樣都吃窩窩頭,但他的吃的東西基本上都與眾不同。收到聖旨以後,御膳房便將所有的精力都準備到窩窩頭的製作上。
御膳房不是一個普通的廚房,它有相當完整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要求,形成一個相當龐大的體系。為了給皇帝吃一頓飯,御膳房的相關負責人需要嚴格控制採食、運輸、儲存、人力調配、時間安排等。
基本上皇帝第2天需要吃的東西,第1天就有人準備。食材來源於全國各地,為保證皇帝不中毒,對食物的檢查也形成一個非常細緻的體制,有相關的負責人和相關的檢查人員。
當康熙帝需要吃窩窩頭的時候,御膳房的相關負責人便馬上安排人員到地方上去尋找食材,收集食材的種類,安排食材的運輸和儲存。
食材成功地運入御膳房以後,御膳房的管理人員會安排有相關手藝的御廚處理食材,經過相關人員的檢毒,製作好的窩窩頭才被運送到康熙帝的桌子上。
這一過程中,康熙帝雖然吃的是相當普通的窩窩頭,但消費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並沒有降低,反而增加的更高。康熙帝以為,吃了窩窩頭以後,可能會降低皇帝的開支,從而讓節儉之風傳播下去。
不過,他吃了7天以後才知道,無論吃的是什麼東西,基本上不會降低成本。從這以後,康熙帝就規定皇帝的餐飲標準,想通過制度的方式約束後人奢侈浪費,後面才有皇帝按時吃飯和有固定的菜品的現象。
結語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從繼位到去世,沒有做什麼荒唐的事,唯獨在晚年的時候對“九子奪嫡”猶豫不決,讓朝廷一度陷入奢侈浪費和腐敗之中。不過,他雖然對此力不從心和不加以干涉,但卻選擇雍正作為繼承人,讓雍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就算是走到最後一步,康熙帝仍然為天下百姓着想。
乾隆時期,無論是餐飲還是出行,乾隆帝都相當奢侈,但並沒有中國曆代皇帝那樣鋪張浪費,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康熙帝的影響。去世以前,康熙就做嚴格的規定,規定皇子皇孫們的消費,按照計劃配給相應的糧食和俸祿,多一分都不給。對於皇帝的消費,他也開創了固定吃飯和菜品數量等的先例,對後世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清實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