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的劇集《上陽賦》中,平民出身的豫章王蕭綦帶領的“寧朔軍”,被譽為是大成朝廷實力最強的軍隊,駐守北方邊境,防禦異族忽蘭王對大成的進攻。隨着劇情的發展,寧朔軍還成了蕭綦手中最強的利器,在其推翻舊朝、建立新朝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真正的歷史上,確實也存在着這樣一隻強大的軍隊,建立了赫赫的功勳,護佑了南朝將近三百年的和平!當然,它的名字不是寧朔軍,而是叫“北府軍”。
歷史上任何一支軍隊的組建,都和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西晉末年,終結三國亂世的司馬家族因為內部的爭鬥耗損了實力,引起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皇帝被擄走,中原地區大亂。為了躲避兵禍,晉朝的司馬睿和一大幫漢人貴族“衣冠南渡”,來到江南偏安。後來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登上帝位,建立了東晉王朝。
東晉王朝的皇帝,手中沒有任何直屬軍隊,所以根本無法對世家大族發號施令。司馬睿本想安排自己人到將軍王敦的勢力範圍,結果引起了整個士族階層的反對。最後王敦起兵作亂,司馬睿在淒涼中鬱悶而死。
士族對司馬睿的死,態度可以用“兔死狐悲”來形容,除了一個人:郗鑑。
郗鑑是著名的書法家,書聖王羲之,就是他的女婿。郗鑑曾經在西晉朝中書侍郎任中書侍郎,他對司馬家感情比較深厚,對皇室比較忠心。他對司馬睿之死看得很清楚,所以決定要打造一支聽“命於皇室的軍隊”。他明白,江南地區,實際上已經被幾個士族瓜分殆盡了,他們不會真的願意用自己的軍事實力來保衞皇室。所以郗鑑獨闢蹊徑,將北方過來的流民加以訓練,組成一軍,必要時可以為皇帝分憂。
郗鑑的嘗試效果不錯。北方的流民雖然聽上去不好聽,但卻很好用。戰士們出身寒族,思想直接而單純,擁有極強的生存意志和戰鬥本能,在戰場上往往敢打敢拼。靠着他們,郗鑑先後擊敗了王含、王敦的軍隊,平定了蘇峻和祖約叛亂,成功的保衞了東晉的傳承。
這支流民軍隊,就是日後北府軍的前身。只不過此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正式名號。一般來講,歷史上管此時的流民軍叫做揚州軍團。
後來隨着歷史的發展,東晉的士族譙國桓氏興起,其領軍人物桓温名噪一時,奪取了當年王敦控制的荊州軍團,又逼走了郗愔,控制了揚州軍團,一家獨大。桓温有篡位之心,便想通過北伐建立軍功。但北方的異族政權並不好打,桓温損兵折將也未能成功。後來在以謝安為首的士族的抵制下,桓温最終未能黃袍加身。在這一過程中,原本強大的東晉兩大軍團損失慘重,再無往日雄風。
此時,北方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前秦天王苻堅統一了江北,即將發動對東晉的戰爭。為了能夠抵擋來自江北的威脅,東晉的士族領袖謝安與侄子謝玄一起,沿用揚州軍團的框架和建軍理念,重新整合資源,建立了一支新的軍隊。由於其駐軍地京口又稱北府,所以這隻軍隊就被後人稱為北府軍。
北府軍受命於危難之時,組建之後備受關注。司馬皇室和東晉士族既然指着這些寒族將軍賣命,那自然不能讓人家空手上戰場,怎麼也得出錢給置辦一些好裝備。所以,北府軍的裝備,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提升。除三國、兩晉時期風行的步騎“五兵(刀、槍、劍、弓矢、盾牌)”外,他們還裝備了數量眾多的弓弩,這其中還包括萬鈞神弩、車弩等大型弩機裝備。這些弩機力道可以達到1500斤,弩矢長度有一米多,最大射程達到了1000米,在冷兵器時代,這已經相當於大炮了,連大型樓船都能被一弩射穿!
在甲冑方面,北府軍也是極盡奢華。除了三國時期黑光鎧、兩當鎧之外,還有部分人裝備最新式的明光鎧。除了人,戰馬同樣裝備馬鎧,其防護之嚴密讓人瞠目。重裝戰馬加上重甲騎士,就形成了名震天下的甲騎具裝。在南方馬缺少速度和衝擊力的情況下,絕對的防禦力和重量,就成了北府軍對抗北方少數民族重甲騎兵的資本。
兵、弩、騎,已經形成了北府軍裝備的“三絕”,但這還不是全部。北府軍是江南軍隊,水軍自然是行家裏手。除了大量的小型戰船之外,能運載兩千多士兵的大型樓船也出現在北府軍中,成為了其投放兵力的重要載具。
北府軍區別於東晉其他軍團的根本原因,是主帥與將領之間的關係。謝氏家族是士族中相對隨和的一家,謝安、謝玄叔侄的門第觀念也比較淡,願意和寒族將領進行溝通。在這個前提下,著名的將領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孫無終等寒族將領在軍中位置不斷加重,最後連帶着北府軍的指揮系統效率也提高不少。後來謝安、謝玄辭官,謝琰因輕敵被殺,北府軍的控制權徹底被交到了寒族手中,並且一直延續。要知道,論讀書肯定寒族不如士族,但是要説打仗,滿腦子哲學思想的士族卻比寒族差得真不是一星半點。只有充分發揮寒族的能力,軍隊的戰鬥力才能有保證。
指揮體系的優化,再加上精良的訓練、精良的裝備,北府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這種戰鬥力,也就讓北府軍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戰績。
公元379年,謝玄率五萬北府軍在揚州-盱眙一帶擊敗前秦十萬大軍,前秦將領都顏、邵保被陣斬,主帥彭超僅以身免;公元382年,劉牢之率五千精兵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斬殺前秦大將梁成;公元383年,謝玄率八萬北府軍在淝水之戰擊敗了前秦軍隊三十餘萬,讓北方雄主苻堅一蹶不振,幾年後被殺;公元384年,劉牢之率北府軍北伐,救援苻堅之子苻丕,雖被北方的無敵戰神慕容垂擊敗,但是已經展示了南方軍隊威猛的戰鬥力。
公元399年,孫恩之亂爆發。由於其聲勢巨大、人數眾多,東晉其他的地方軍隊都不敢對抗,只有北府軍敢於迎頭痛擊。正是在對抗孫恩的戰鬥中,北府軍的末代士族將領謝琰因輕敵被殺,劉牢之成為最高將領。此後,北府軍依然保持着對孫恩的高壓態勢,只不過劉牢之奉行“養寇自重”的政策,讓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是北府將領劉裕卻依然積極打擊孫恩,最終致其自盡。
公元402年,東晉和士族發生總決戰,司馬元顯和桓玄分別拉攏劉牢之,後來劉牢之錯誤的站在桓玄一方,在桓玄勝利後被逼自盡。隨後北府軍將領劉裕、劉毅﹑何無忌等起兵討滅桓玄,北府軍終於迎來了最強的首領劉裕,也就此開始走向巔峯。
北府軍在劉裕手裏,又成為了一支氣吞萬里的虎狼之師。在掃平東晉內部爭鬥後,劉裕在東晉義熙五年率領北府軍北伐,在臨駒城下擊敗慕容超的南燕大軍,不久又攻破南燕都城廣固,擒斬南燕皇帝慕容超,南燕滅亡;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討伐後秦,北府軍名將王鎮惡、檀道濟所向披靡,直逼長安。後秦末帝姚泓投降,被押送至建康斬首,後秦滅亡。這次勝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自南向北戰爭的勝利,也宣告了漢人正式返回了關中!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出了當年北府軍的無敵氣勢。可惜的是,劉裕後繼無人,北方領土最終被北魏佔據。
在劇集《上陽賦》中,對淝水之戰和東晉內亂都有體現,但是最輝煌的義熙北伐卻沒有提及,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王朝。他用以掃平天下的的北府軍自然也就升格成了中央軍。後來隨着北伐的失敗和劉宋的內部消耗,南北形勢漸趨穩定,北府軍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逐漸喪失了戰鬥力。而且,作為北府軍的兵員基本盤——北方流民也日益減少,兵員逐漸枯竭,只能重新回到士族軍隊的老路上。劉宋文帝劉義隆登基以後,北府軍的老牌名將全部離世,這隻軍隊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南朝再次進入混亂時代。到了隋朝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南方已經沒有可以對抗北方的軍隊。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南朝此後也不復存在。而北府軍,也就成了一段歷史傳奇,永遠的留在了過往的歲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