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考研”的大學生:從雙一流本科到雙非研究生,學校固然重要,但讀研關鍵在自己

上週,武漢科技大學公佈一組“逆向考研數據”。在其2022年碩士研究生新生中,有159人本科來自雙一流高校,其中不乏來自985高校、第一志願填報武科大的學子。

此數據一經公佈便引來熱議。近年,“逆向升學”成為新名詞,意為部分人在激烈的升學壓力面前,選擇比自己本科院校排名低的學校,進一步求學。

九派新聞聯繫了幾位“逆向升學”的學生,從他們的自述中,瞭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以及畢業後的生活狀況。

【1】報考院校的專業實力比學校名氣更重要

從985臨牀醫學本科,考到雙非院校的醫學院,值得嗎?來自山東濟南的郭沫表示,“值得啊,研究生學歷很重要。”

2019年,他從醫學院畢業,進入淄博某醫院擔任醫師。工作兩年後,他發覺職業發展收到較大限制。“身邊的年輕同事,基本上都是碩士學歷,更別説大醫院了。”於是他選擇考研。

因為在職備考,郭沫精力有限,只得降低自己的預期目標。最終,他考取某所雙非院校的醫學碩士,“這所院校臨牀醫水準不低,在復旦版的全國醫院排名中位居前列。我希望以此為跳板,繼續攻讀博士。”

“逆向考研”的大學生:從雙一流本科到雙非研究生,學校固然重要,但讀研關鍵在自己

張路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圖/受訪者提供

與郭沫相同,讀音樂的張路也認為,在專業水準方面,專業院校未必遜色。今年9月,張路入學西安音樂學院。本科就讀於某211師範類高校的張路,在2021年,出國計劃擱淺後,選擇了報考西安音樂學院的研究生。

張路坦言,相比專業類音樂學院,綜合類高校音樂學院的學生在個人視野、就業選擇上,有着一定優勢。

【2】985本科到雙非院校研究生,備受導師器重

現年29歲的趙斐,今年從武漢某雙非院校碩士畢業,順利入職廣州一家科研機構。他回憶起三年前的考研歷程,仍是記憶猶新。

廣東人趙斐在2011年來到武漢,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專業。畢業後,他並未從事相關工作,而是成為老家的一名公務員。

他告訴九派新聞,“老家惠州公務員待遇尚可,不算低,但自小刷題成癮的我,難以適應緩慢的生活節奏。”於是,他選擇報考母校的碩士研究生。

2019年,研究生分數線出爐,趙斐落榜,最終被調劑至上海某雙非院校。來到新的學校後,他起初比較失落,但很快便發現新的世界,“研究生階段還是看研究成果,儘管雙非院校在項目資金、論文投遞上有所劣勢,但是搞研究嘛,主要看自己。”他表示,其來到雙非院校後,備受老師器重,不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核心期刊,還拿下2項專利。“導師很重視我,他經常和我在實驗室交流到夜深。”

他説,導師每個月發放2000元的額外補貼,在校期間,自己每月的收入約為5000元,與博士生水平相當,這令他滿懷感激。

碩士畢業後,手握多篇SCI論文的趙斐並未選擇讀博,而是入職廣州一家科研機構,成為一名研發工程師。

他説,“我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成了家,挺滿意的。”

【3】對於博士來説,學術水準大於學校層次

來自湖北宜昌的徐冰,於2020年考取南京某211高校中文系碩士。臨近畢業,她有些焦慮。“讀博還是就業,我蠻糾結。”

徐冰整個暑假都泡在學校圖書館,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的初稿,卸去了畢業的壓力,她開始考慮碩士畢業後的出路。

徐冰告訴九派新聞,當下申請博士名額少、競爭激烈,“好多學校博導特別少,老一批教授退休了,年輕教師還不具備博士招生資格。”

在各高校官網查詢時,她發覺專業對口的博士生導師數量少,招生名額也少。於是,她將目標鎖定於武漢的幾所雙非院校。

“我是宜昌人,打算今後回家,或是在武漢發展。”徐冰在武漢幾所部屬高校官網上看到,自己所學方向的導師較少,加上其準備申博的時間較晚,於是準備申請雙非院校。但她發現,申請雙非高校的博士並不容易,有來自高校內部的碩士的競爭,也有“工作多年的、本地人脈豐富的中年人”熱衷於讀博。

徐冰坦言,提升學歷是這幾年的社會潮流,即使是雙非院校,博士申請難度也很高。

“逆向考研”的大學生:從雙一流本科到雙非研究生,學校固然重要,但讀研關鍵在自己

導師給徐冰的回信。圖/受訪者提供

“對於博士來説,院校不太重要,看重的是學術成果。”對於未來,徐冰表示將毫不猶豫地選擇讀博。“我想在畢業後,成為一名高校教師,與自己喜歡的文學打交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九派新聞記者 馬驍

【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0 字。

轉載請註明: “逆向考研”的大學生:從雙一流本科到雙非研究生,學校固然重要,但讀研關鍵在自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