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內卷”,青年可以從我做起——用愛的教育打造“披風少年”
朱永新
孫雲曉
孫宏豔
羅靜
趙昱鯤
陽陸育
梁駿
“幸福和分數沒有關係,和學校沒有關係,與職位也沒有關係。幸福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不斷成長的力量。家庭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獲得幸福感。”在5月11日舉辦的“科技助力,以愛賦能——家庭教育開啓新徵程研討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説,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不是幫助孩子批改作業、考好學校,而是教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學會享受生活的快樂。
此次研討會聚焦於當下備受關注的家庭教育,教育學界、業界專家共同探討解決教育難題的新思路,併為青年如何從當下掃除“唯分數”的誤區、將“生活教育”的理念延續到生活和教育當中出謀劃策。
只追求高分數,孩子未必贏得幸福人生
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朱永新在分享中表示,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研究證明,人的大腦成長、發育是在0到7歲,基本上已經完成。在孩子入學前,他們的認知風格、行為習慣、個性特徵都已經基本形成,因此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一點,已成為國家、社會和許多家庭的共識,一種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熱潮正在人們身邊掀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首師大特聘教授孫雲曉介紹,家庭教育在今天可以説到了一種如火如荼、風生水起的狀態。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對家庭教育高度重視,國家領導人多次就這一話題發表重要講話;今年年初,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毅亭所作的關於家庭教育法(草案)的説明;家校社協同育人也開始成為社會的共識。
但在專家看來,目前許多家庭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因為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生活教育,為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人生觀;通過構建良好的家庭關係,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會關係打下基礎。”朱永新説。但當下的一些父母卻忽視了這一點,把知識教育當作“家庭作業”。
生活教育的缺失,則可能讓人患上“空心病”。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趙昱鯤在研討會上提及,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研究發現,哪怕是考上了名校的學生,也可能缺少自我認識,不知道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沒有自主學習、探索工作以外的事情的動力,把生活當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趙昱鯤認為要讓孩子自主產生生活和學習的動力,關鍵是滿足孩子對於自主感、勝任感、連接感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注重孩子的外在表現。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則認為,科技的發展給家庭教育帶來的不僅有便利,也有許多挑戰。研究發現,容易網絡沉迷的孩子,孩子個人及其所在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特徵。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和父母溝通較多的孩子、父母對手機依賴程度低的孩子,網絡沉迷的比率較低;有趣的是,家庭關係和諧、家長給孩子更多自主權的家庭,孩子沉迷與網絡的比例反而低於父母對孩子嚴格限制的家庭。而那些網絡依賴較為嚴重的孩子,往往覺得父母對他們不夠尊重、專制型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它存在一定的問題,可能會成為傷害孩子的一把匕首;如果家庭教育做得好,就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推動力,對他們的學習、工作、婚姻都有幫助。”孫宏豔説。
培養自信、自主、有愛的“披風少年”
怎樣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幫助孩子一生擁有自我成長和擁有幸福的能力?朱永新在研討會視頻分享中表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幫助所有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你不要讓劉翔成為姚明,你也不要讓姚明成為愛迪生,每個人都不一樣。家長要善於去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
在研討會上,大力智能品牌創始人陽陸育用“披風少年”形容他心中孩子理想的模樣。在他看來,“披風少年”應當具備“自信、自主、有愛”三方面的特質。“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要有能力自主發展,能夠自主面對困難和挑戰,更重要的是他應該是一個有愛的人,愛生活、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
父母應當不僅僅看到知識教育對孩子的幫助,多個維度和層面上的教育,對培養孩子“自信、自主、有愛”的特質都至關重要。朱永新介紹,研究證明,家庭藏書超過500本以上的,對比家庭沒有藏書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大約有6.6年。“兒童早期閲讀,尤其是親子共讀對孩子的成長起着很關鍵的作用。”
勞動教育同樣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孫雲曉認為,家校合作不應只有知識教育,還可以有很多積極的方面,比如追求立德樹人,追求五育並舉等。父母的耳濡目染,是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視的一環。“很多父母為孩子痴迷玩手機而困擾,其實不是孩子處理不好手機的問題,而是父母沒法放下手機。父母每天給孩子做着‘手機依賴’的示範,如何對孩子有説服力?”
孫宏豔坦言,網絡發展、技術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使用好這把雙刃劍尤其重要。她強調,家庭教育應當注重兒童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家長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同時,學校和家長都應注重孩子網絡素養、休閒素養的培養。“通過大量研究數據發現,我們對於孩子網絡素養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孫宏豔表示,共建兒童友好型數字社會,要關注、保護未成年人,真正實現服務其成長,“從他們的角度、立場出發思考問題。”
而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教育?大力智能品牌創始人陽陸育表示,作為從業者,他認為好的教育科技產品,不應該只是一個解決學習、輔導功能的工具,而是在此之上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原點,解決需求的同時通過產品去培養孩子的自驅力,幫助他迎來更主動豐富的人生。他分享一個案例,自主的培養是充分尊重小孩的選擇權,但據調查顯示,目前只有5.7%的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放學後的時間幹什麼。針對這種情況,他們的產品大力智能作業燈增設置了作業闖關模式,通過小島闖關的設置,讓小孩自主決定寫作業時間和順序,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並對孩子多給予正向反饋。該項設置在培養小孩良好的作業習慣、更自主完成課後活動中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趙昱鯤介紹,讓人有內在動機去投入到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滿足人類的3個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勝任感和連接感。研究發現,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有越多的自主感、勝任感和連接感,長大後就會更喜歡學習,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學歷、收入更高,對工作更滿意,幸福感更強,更少有消極情緒和孤獨感,身體更健康,更可能建立起穩定的親密關係。因此一個家庭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連接感,而不應該只盯着成績。外在表現是跟別人比較,不確定性會帶來過度焦慮,而心理滿足感是內在目標,會讓父母更加享受育兒過程。
中國首檔科學育兒脱口秀《靜觀育兒》撰稿人、主講人,中科院心理所醫學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羅靜表示,家長應該明白,人生不是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的不是要“贏在起跑線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長更遠。她用“愛得科學、愛得長遠、愛得温暖”來描述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愛得科學在於要大致瞭解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愛得長遠則是讓孩子學會自主;愛得温暖是一種好的家庭氛圍,用環境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温柔以待。
放下焦慮,青年可以“從我做起”
趙昱鯤從自己的生活出發,發現大學時期總是焦慮的人,有了孩子以後往往成為“雞娃”的父母;而大學時期面對困難時灑脱而坦然面對的人,對孩子的教育也顯得舉重若輕。“育兒先育己。如果沒有首先做好自己,育兒中也難免遇到問題。”
“內卷”一詞“走紅”的背後,是當下年輕人在一些固有衡量體系下,不斷給自己“打雞血”的現狀。梁駿表示,當下教育更多的關注了學生的智力,“這可能是焦慮的根源,家長可以接受孩子比別人胖、比別人瘦、比別人黑、比別人高,但唯獨不能接受孩子成績比別人差。”梁駿在博士畢業後到北京體育大學工作,講授新聞傳播學課程,但常常被別人問起,“梁老師,你是練什麼項目的”。“這其實就是社會偏見。為什麼體育大學就一定只有體育專業?為什麼一説到體育生,就自動和學習成績不好掛上鈎?”在梁駿看來,家庭教育需要摒棄單向化的思維,智力的確很重要,但絕不是全部。當教育把這樣的理念傳遞給學生,他們才會在生活中認同多元評價體系,從而對自己、對未來的孩子放下單一的評價方式。
“如果大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認知和行動,把‘五育並舉’的理念真正傳播得更廣、更好,讓更多人意識到評價一個人不僅可以看智力,體育、德語、藝術教育都很重要。這樣,我們給孩子的出路會更多元,家庭教育也就不會再讓家長和孩子如此疲憊,降低‘內卷’打來的焦慮。”
而在羅靜看來,大學教育可以更加註重愛的教育,讓大學生學會包容、接納和愛別人。“心理學研究顯示,我們的教育中比較缺少自我教育。這方面的教育包括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尊、自信、自愛等等。我們常常説要自信、要自尊,但構建自信和自尊,需要一套系統的工程,需要讓孩子擁有認識自己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過程,一個人的角色才會豐滿,也就會懂得什麼才是健全的人格,怎樣培養一個有健全人格的個體。
據悉,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大力智能協辦、中青校媒承辦。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畢若旭 程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