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代”科普講解員看科普:科普不侷限於科技館內 進步創新帶來新活力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楊金祝 實習生 姜曦悦 彭欣怡

9月11-17日,2021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火熱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和成果展示、雲上科普活動、網絡科普大賽……一場“科普盛宴”陸續與觀眾見面。

熱鬧之下,有一個羣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科普工作者。

9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兩位四川科普工作者,來看他們眼中的科普之變。

來源:四川科技館官網

90後科普新人:科普工作不侷限在科技館內

2018年,帶着對科普工作的好奇,90後女孩楊陽從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後,來到四川科技館,開始了一名科學輔導員的進階之路。

“以前覺得,科普工作有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從事這行以後,才發現科普工作不僅幽默有趣,還很接地氣。”楊陽説,作為四川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的一名科學輔導員,平常主要的工作就是講解科普知識、展示科學實驗以及創作科普劇等。

楊陽參與的科普活動

由於科技館的科普工作主要面向青少年,如何讓科普變得生動、有趣,成了楊陽最關心的話題。“所以,我們經常要講一些淺顯易懂又比較有趣的科學原理來吸引他們的注意。”

更需要“燒腦”的是,一些科學實驗看上去很簡單,但背後的創作過程卻很複雜。有時,為了準備一個科學實驗,楊陽需要提前根據展品去尋找它的科學原理,特別是要想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故事,並通過一些有趣的點把這些科學原理講出來。楊陽説,為了讓準備的新講解達到預期的效果,她會在網上看一些熱門的短視頻,再與科普工作結合起來,然會給同齡段的小朋友先講一講,看他們的反饋後再融入到工作中。“一般需要半個月左右。”

楊陽參與的科普活動

除了在四川科技館做好科普工作外,有時她也會跟着流動科技館的活動去到偏遠地區,給那裏的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

所謂流動科技館,是指為進一步加強科普展教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的建設,探索提高科普資源服務水平的新途徑,中國科協在教育部、財政部的支持下,策劃設計並製作了以“體驗科學,追逐夢想”為主題的中國流動科技館。

有一次,她跟着流動科技館去到遂寧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雖然當時帶去的都是小展品,但孩子們的反應還是讓她很觸動。

“當看到科學展品和科學實驗來到他們身邊時,他們激動的表情,求知的眼神,讓人印象深刻。”楊陽説,在他們身上,她感受感受到了科學的巨大魅力,也讓她覺得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她看來,科普工作不應該侷限在科技館內,還需要有更多的嘗試,比如通過“館校合作”的方式,讓更多學生來了解科學知識,感受科普的魅力。

同時,她也希望家長在帶小朋友來科技館之前,不要把科技館當成一個娛樂的場所,而是讓孩子們帶着一些問題來科技館參觀學習,這樣會有更大的收穫。

作為一名基層科普工作者,楊陽説,她正在做一些創新科普形式的探索,包括科普劇、科普秀、手工課程等創新的表現形式,希望能給孩子們帶來更多新奇的科學體驗。

15年經驗的熟手:進步創新賦予科技館新活力

張晶是來自四川科技館博覽教育中心的一名科學輔導員,除了接到服務、客户講解這些工作以外,還負責班組的日常管理工作。2006年張晶來到了科技館,到今年已經15年了。

當談起如何走向科普工作,張晶解釋道:“當時想法比較簡單,自己比較喜歡解説這類工作,覺得科技館是一個能夠讓我發揮所長工作平台。“那時候成都還沒有科技館,雖不瞭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張晶來到了科技館工作。

最初,張晶主要負責如開館策劃之類的幕後工作。身邊的親戚朋友對她的工作充滿了好奇,張晶便藉此機會,基於自己對於科普工作的理解,向身邊的人去介紹科技館在科普基地所扮演的角色。

在傳統理解中,科學是枯燥無味的。但在張晶的眼中,科技館讓科學變得更有趣。“這些科技展品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那些遊樂場的玩具是不一樣的。科技館中的展品背後都包含了一些科學現象,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等待我們去發掘的,去能夠去了解它背後所藴含的科學原理。“張晶解釋道,“我們那時的口頭禪是:科學是好玩的,科學是有趣的。希望大家在好玩有趣地過程中走近科學、瞭解科學。“

介紹記憶合金的魔力水車、富有四川特色的變臉機器人、都江堰水利工程、自貢鹽井等等科技展品,讓觀眾能夠參與進來、一起互動。“不僅是要看,還要動手、動腦,可是説它是多位一體的,能夠讓觀眾自己去發現、去感受。“這也是科技館能夠吸引眾多市民的獨特之處。

展品不斷滿足觀眾需求是需要不斷的在進步與提升的,不管是從設計理念還是科普知識來看。“其實都是要是結合我們現在生活的理念的變化來發展,比如説17年改造後的產品可能和我們的健康生活、房災避險,這些科學知識和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除此之外,科普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張晶及她的團隊在科普之路摸爬滾打了10多年,逐漸摸,科普隊伍的素質也是在在不斷進步提升的。“我們從最先開始的科普劇、科普表演、包括我們的科普講解也好,到現在我們開展了很多科學的現場科學課程,我覺得這也是科普之路的變化。”張晶説道。

來源:四川科技館官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