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點贊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義務教育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

這個規定出得好,小學一二年級早就不該進行紙筆考試了。

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點贊

首先,小學一二年級紙筆考試,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

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才開始,語文、數學等學科主要學習的是方法和思維,而非是知識。

方法和思維是在知識的學習中逐漸形成的,需要一個知識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以數學為例,1+1=2,在大人看來是多麼地簡單啊,如果僅讓孩子記住也很容易,但若要孩子真正學會,卻是非得需要下一番功夫不可。這是因為,數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記結果,而是要培養和發展“抽象能力”。

現實中,數學中的“1”並不存在,只存在1個蘋果、1個桔子,1個人,1家人,1個學校,1幢大樓,1個城市……

“1”是在對諸多現實事物分析、比較,概括後抽象出來的,2、3、4、5……這些數字,實際上是對同種屬性同類事物多少的比較,其加減乘除是對“同類事物”的合併與拆分。如果忽略這一點,將2個蘋果和3個桔子放在一起比較、運算,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人數學抽象能力的形成,要依賴於學生大腦的發育程度,依賴於對大量現實事物的接觸和體驗。

6歲的孩子,大腦發育才基本完成,尚不完善,且不同孩子有個性差異,有的快些,有的慢些。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到20歲時,才基本停止發育,而10歲以前,還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期。

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一次考試,有一道題是計算“11+11”,孩子的結果是“23”。當然不會得分了。

回家後,同事問他:“11+11等於多少?”

“22啊!”孩子毫不遲疑地張口就來。

同事問:“那你考試時怎麼等於23啊?”

“奧,你問考試時啊,那時我覺得就該等於23?”孩子很認真地回答。

“那是為什麼呢?”同事問。

“忘了,不知道為什麼,反正那時我就覺得應該等於23!”孩子摸摸頭,一臉的無辜。

這個孩子,後來學習很好,現在考進了我們縣最好的高中,而且成績很好。

大家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一年級某某孩子考了98分,全班倒第一。因為倒第一,家長很着急,雙休節假就讓孩子去補課,最後補來補去孩子成績還是沒上去。

實際上,孩子考98分,其實也就錯了一道題。這道題為什麼錯?孩子自己也説不明白,道不清楚。但是,就像我同事的孩子,錯了不一定代表不會。會也並不能保證他在在考試中就能做對,但是即便孩子做錯了題,得不了分,也並不標誌着他的學習就出了問題!

這樣説好像有點像繞口令,但一二年級的小學生的的確確就是這樣——“時而明白,時而糊塗”。他們就是在這“明白“與”糊塗”的交錯中,能力漸次生成,隨着年齡增長、年級升高,才會漸漸穩定。

所以,低年級孩子的紙筆考試,不是意義不大,而是根本就沒意義。如果用這個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水平,沒有任何參考價值。試想,就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來講,98分和100分,能力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點贊

其次,紙筆考試,無論出怎樣出題,大多都是“記憶力”測試,特別是一二年級更是如此。

小學一二級學生,大腦基本上是“空白”,正是“過目”不忘的時候,你讓他們記東西非常快,不管理解不理解,他們都可記下來。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有些知識是必須記住的,方法和思維能力也只有在記住“大量”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生成、提升、昇華。但是,記住了並不標誌着他們就學會了。

像數學的加減法,一二年級的數字有限,運算題目也很有限,孩子們完全可以像背誦唐詩一樣將其“背記”下來。

像“11+11=22”,孩子們記住很容易,考試時也能得高分,但“11+11”為什麼等於12?他們卻並不一定清楚。而若弄不清楚這其中原委,不會抽象,掌握不了方法,形不成數學思維,單憑記憶,他們的數學就會越學越差。這些年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很多孩子數學成績隨着年級升高,愈來愈低,及至初中、高中,連課都聽不懂了,其罪魁禍首,就是小學一二年級“背記數學”。

所以,一二年級的紙筆考試,會讓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背記知識”上,而忽略了知識的來源、知識之間的聯繫,學不會方法,形不成能力。

現在,取消紙筆考試,可以讓小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在記憶的基礎上,去實踐,去想象,去夯實自己的能力根基。

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點贊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小學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點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