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古代城池攻破後,守軍一般會棄城而不是留下進行巷戰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説起巷戰,最特出的特點就是短兵相接、彼身肉搏、殘酷。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南京保衞戰都進行了大規模巷戰,攻守雙方死傷無數,巷戰就是一種添油戰術,誰力量大,人多,資源足,誰就能堅持到最後。
尤其是現代巷戰,城市建築多,環境複雜,倒塌的鋼筋混凝土給了守軍很好的藏身之地,往往會給進攻方造成很大的損失。巷戰在現代戰爭很普遍,奇怪的是我國古代卻很少有巷戰發生,大多數情況是城門被攻破,守軍便會逃離,難道守軍不想重創敵軍?
原因很簡單,在古代進行巷戰是百害而無一利,《孫子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作為攻城方,人數必然佔優勢,心理上佔了很大優勢,作為守方,一旦城破,如果進行巷戰,第一考慮的便是對己方有生力量的損耗,古代巷戰不像今天的有遠程武器可用,例如步槍、狙擊槍等,古代士兵即使巷戰,也得近身肉搏,且缺乏通訊協調和有效組織,古代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不怎麼高的,取勝主要靠的是人數優勢和陣法,面對大量衝進來的敵軍,僅憑少量的士兵反擊,在缺少補給和支援的情況下,簡直是送人頭,還會消耗大量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和基層指揮人員。
這個方面例子不少,最典型的太平軍的安慶保衞戰,城中有兩萬多的太平軍,作為太平天國的重鎮,安慶的兩萬多軍隊自然不是什麼善良貨色,在清軍圍城後,陳玉成多次率軍救援,但都被清軍頂住了,赤崗嶺的4000核心太平軍全部死於巷戰,安慶城內的兩萬太平軍最後也同樣死於巷戰,安慶戰役的失敗不僅天京門户大開,軍隊的實力也大減,太平軍也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假如安慶守軍能夠在城破後及時撤離,太平軍也許還有重新奪回安慶的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古代圍城部隊一般不會把整個城池圍死,而是會留一個缺口,供守城部隊撤離,因為攻城部隊也怕巷戰,圍三缺一,瓦解守城部隊死守的決心,城內的守備部隊有活命的機會當然不會硬拼。
古人建造城池會依據行軍路線建設,每幾百裏就有一個城堡,層層抵禦,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不重要的城市耗費大量資源和兵力,相反保存下來的軍隊撤退到下一個城市,還可以為以後反攻保存力量。
二戰時期的英法聯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最好例子,英國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才保住這33萬軍隊,為以後反攻德國保存了力量,要知道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還有就是城破了,對守軍的心理影響很大,本來人數就少於敵軍,現在失去了城牆的依靠,對於抵抗意志差的軍隊,不用下達棄城的命令就已經奪門而逃了,更有甚者,敵軍還沒開始攻城,就已經逃得沒影,對於紀律較強的軍隊,會在城破後迅速調集兵力到達缺口處,儘快擊退已經衝進城內的敵人,並修補缺口,否則敵軍大隊人馬衝進城內,士氣上已經沒有了優勢,很容易導致軍心不穩,這時候要做的是儘快有組織撤離,避免被圍殲,如果變成潰逃,只有被屠殺命運了。
另外,進行巷戰,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拼死做法,極易受到攻城方的殘忍報復,往往就是燒殺搶掠、屠城泄憤,最著名的就是滿清製造的揚州十日,多鐸率軍攻打揚州,因守軍抵抗強烈,清軍傷亡慘重,城破後,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揚州損失了幾十萬人口。南宋時期的襄陽守將呂文煥為了避免城破後被屠城,堅持了六年之後,最終向元軍投降。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在攻城部隊無法肅清巷戰的守軍時,為了確保糧道安全,極端情況下還會焚城,迫使守軍撤離。
當然,古代還是有巷戰發生的,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一些重要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城市,例如都城這些;二是守軍突圍不成,外有援軍的情況下;三是守軍抵抗意志強,有死戰決心;最慘烈的是金朝最後一戰----蔡州之戰,在金哀宗自殺後,餘下的1000多名金軍進行了視死如歸的巷戰,在大局已無法挽回的情況下,上至參政、總師、元帥,下至普通兵員、隨從500多人均自殺殉國。忽必烈攻打樊城地區時,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襄樊當地軍民頑強抵抗。整整抵抗了蒙古鐵騎六年之久,直到鹹淳九年,樊城才被攻破,主帥範天順自殺殉國。統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後,仍然率領最後的百餘將士頑強抵抗,與敵軍進行巷戰,渴了,飲血水,繼續戰鬥。最後因為身負重傷,牛富投火自盡,壯烈犧牲。
巷戰是古代軍事統帥一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取的下下策,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畢竟一支精良軍隊不是那麼容易培養的,況且巷戰還會丟失大量的兵器裝備,所以,適度退讓,以退為攻亦是一種戰術,參考夷陵之戰,陸遜幾乎滅了劉備的主力。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