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十五歲從軍,一生大小數百餘戰,從未打過敗仗,硬是憑戰功得到大良造、武安君的尊位。
他用兵從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特別喜歡以運動的方式在野外消滅敵人,尤其是前261年的長平之戰,更是以優秀的指揮藝術,創造了運動戰、殲滅戰的典範,致使千秋之下,還被無數兵家津津樂道並高山景仰。
這一仗之後,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消滅了趙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有生力量,據説造成的後果是:趙國上下一夕數驚,聞風喪膽,甚至白起的名字,在趙國都有小兒止哭的作用。
因此可以這樣説,長平一戰, 白起就把號稱三晉最強的趙國,打廢了,打殘了,再也無力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那麼,這個時候滅亡趙國,必定如摧枯拉朽般容易,事實上,當時白起就是這麼認為,因此一方面給秦昭襄王上書,極力主張乘此良機滅趙。另一方面自作主張,派王齕、司馬梗兩員大將,分別攻下皮牢(山西翼城)、太原兩城,等於斷去邯鄲兩翼,就等秦昭襄王一聲令下,然後發兵直取邯鄲。
此時在白起心裏,趙或者已成囊中之物,然而秦昭襄王呢,據説是聽信了范雎的讒言,只是逼迫趙孝成王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之後,便下令白起撤軍。
那麼,范雎都説了些什麼呢?總結起來無非兩點,實則嫉賢妒能,怕白起以後取代了他的位子。事實上呢,主張秦趙大戰後國力虛弱,如果此時滅趙,必然會引起山東諸國的恐慌,從而再度掀起合縱的高潮,諸國聯合起來一同伐秦,秦國必然是吃不消的。
范雎説的有沒有道理?
嫉賢妒能純屬後人杜撰,這一點未必可信,至於國力虛弱,倒也符合秦國當時的國策,為什麼這麼説?
秦自穆公之後虛弱了兩百餘年,基本上一直躲在西北看別人的熱鬧,直到商鞅變法後,才有了跟山東諸國平等交往的本錢,秦惠文王繼位後,一面延續商鞅之法,繼續發展國力,一面重用張儀,列國之間尋找平衡,小規模的尋找東出的機會,直到秦昭襄王,秦國國力成七國之首,東出已無可阻擋。雖然無可阻擋,但還不具備滅國的實力,所以,當時的國策是蠶食天下。
主張一點一點的吞噬,如滾雪球一般慢慢壯大,這一基本國策,秦始皇繼位之後才徹底改變過來,將“蠶食天下”改為“鯨吞天下”。
也就是説,當秦昭襄王時,他基於國力,還是主張一種温吞水似的發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長平之戰,秦昭襄王悉發河內卒支援,當時秦國的當兵年齡是17歲到60歲,但秦昭襄王悉發到多少歲呢?
十五歲以上,一場戰役,單獨對趙,秦就竭澤而漁到這般程度,這種情況下,採納了白起的意見,對趙發起滅國之戰。
削地,不過一種懲罰措施,列國還可以看看熱鬧,滅國,特別是七雄之間的滅國,這可是破天荒頭一遭,很容易過早暴露秦國的野心,從而引起其餘諸國的恐慌,起了什麼兔死狐悲的念頭,因而給秦國帶的後果必然是十分嚴重的。
因此,長平之戰後,白起有白起的考慮,他只是單純的軍事觀點,秦昭襄王呢,作為一代英主,他站得角度更高一些,考慮問題考慮的更全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白起就這樣白白浪費一番心思,一番經營,怏怏不樂的撤軍,秦昭襄王呢,蠶食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只充滿期待的等待趙孝成王遵照約定,交割六城。
但誰能想到的是,當秦國撤軍,局勢緩和之後,趙孝成王變卦了,因為趙孝成王手下有個虞卿,虞卿不主張割讓城池,理由是:
秦國經長平之戰後,也是國力大傷,這時候我們割讓城池,等於無形中增強了他們的力量,而且秦自來貪得無厭,他的目的在於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今年割讓了城池,能保證他明年不會再來,到時候怎麼辦,還割讓城池,如此一來,趙國國力日削,還怎麼跟日漸強大的秦國抗衡呢。
趙孝成王一聽還有這樣的惡果,就連忙問他怎麼辦,虞卿微説:
不如以賄賂秦國的城池、財帛遊説楚、齊等國,闡明厲害,結成同盟,號召一同攻秦,屆時諸國合縱,以諸國之強,還怕打不過已經國力大損的秦國嗎,秦國一旦打敗,失去的土地就一定會奪回來,蒙受的羞辱也一定會找回來,這才是君王應該採用的方法。
虞卿説的很有道理,楚齊等國一則也是對秦國的野心日夜揪心,二來呢, 但凡諸侯國國君,哪個不貪圖點土地、珍寶。
趙國如此雙管齊下,楚齊等國答應考慮考慮,趙國有了倚仗,更不把秦國放在眼裏,秦昭襄王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嗎?
不能,長平之戰僅結束多半年之後的前260年,就發兵六十萬,攻打趙國。
如此大規模兵團作戰,起初,秦昭襄王還是打算派白起帶兵出征的。
但白起不樂意,理由是: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正是攻趙的好時機,那時候沒有攻趙,如今已經過去將近一年,趙國已恢復了一些元氣,再加上與山東諸國已經達成合縱聯盟,這時候出兵攻趙沒有勝算,不是最好的時候。
白起説的有道理嗎,有,山東諸國聯起手來,正是秦昭襄王不願滅趙時的考慮,然而此時,他已被趙孝成王的欺騙氣昏了頭,那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再逼白起帶兵出征,白起怎麼辦?
他也只能乾脆,索性卧病不起,我有病了,你總不能讓一個病人去打仗吧。
白起就這樣徹底撂了挑子,如此一來二去,秦昭襄王也火了,離了你秦國還沒人帶兵了,説什麼現在不是滅趙的最好時機,等我滅了趙國回來,看你怎麼説。
一氣之下也不再找白起,而是以王陵為主將,兵分三路,直撲趙國。
這一回,趙孝成王不像長平之戰時那麼幼稚了,面對洶洶而來的秦國,吸取以前的教訓,不再盲目的出擊,除沿途留少數部隊襲擾之外,主力大部收縮至邯鄲,起用老將廉頗為主將,開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邯鄲之戰。
有廉頗指揮,再加上趙國上下同仇敵愾,秦國打得很吃力,整整兩年都沒把邯鄲城拿下來。
六十萬軍馬,兩年人吃馬喂,消耗以百萬、千萬計,那時候,秦國還沒有鄭國渠、都江堰,雖説家底富了一點,但也就是個普通財主的水平,普通財主卻是這般消耗,秦昭襄王吃不住了,於是又想起白起,覺得沒白起指揮,趙國還真打不下來。
轉念及此,愉快的放下架子,親自到白起府上去請。
戰國雖然還沒有儒家的君為臣綱,但基本的君臣觀念還是有的,秦昭襄王,作為秦國君王,已經謙卑到這般地步,白起呢?
白起還是裝病,秦昭襄王急了,説出了一輩子都沒説過的軟話:
君雖病,強為寡人卧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雖然有病,但還是為我勉強走一趟吧,有功,當然最好,我一定厚加封賞,假如你還不聽話,再不出徵,我一定會恨你的。
話都説到這份兒上,等於秦昭襄王求着白起出兵了,但白起呢,很絕情啊,於是:
乃強起病體,下跪頓首,曰:“……臣寧伏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願大王查之。”
白起寧願獲罪而死,也不願當敗軍之將,毀了自己百戰百勝的名聲。
國家利益與個人名譽之前,白起是這麼選擇的。
這就是國之幹臣,這就是秦昭襄王信任並倚重的大良造、武安君,剎那間,秦昭襄王傷透了心,對白起徹底失望,徹底失望怎麼辦?
好在王陵等也不是無能之輩,雖然邯鄲之戰打了敗仗,但總算還帶了一些部隊回來,秦國依舊是西方強國,不過潛伏几年爪牙而已。
前257年,邯鄲之戰結束不到一年,白起便在杜郵被逼着拔劍自刎,他死的冤嗎,後人或許有這種想法,但秦昭襄王不會,一定不會。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劍橋秦漢史》等
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